回族聚居区——昭德古街

青州昭德古街,位于山东省青州,全长3000余米。青州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至大禹时代,是我国的“古九州”之一。

青州昭德古街一直都是回族的聚居区,并保持着原有的历史格局,街道两旁的老店铺、青砖小瓦和古式木质板门,呈现着当年商贾云集、人群如织的繁华,民族特色非常浓郁。

昭德街区主要街道包括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食街及其两侧街巷,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明清时期,是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风情浓郁的昭德古街

唐朝时期,山东青州地区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青州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蕃客”。

为了方便管理,朝廷就设置了“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负责蕃客的各项事务。

但在当时,蕃客的流动性很大,很少有蕃客在青州定居。自元初开始,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迁徙到青州,才逐步形成稳定的回族聚居区。从此,这里的回族居民世代相袭,同汉族、满族、蒙古等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因街中段曾有昭德阁,所以被人们称为昭德街。

昭德街区的回族居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同时,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联姻,文化交流频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回族和满族的武术、花毽、歌舞和餐饮等一步步融合到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在当时,青州的南阳城和东阳城之间隔着南阳河,有“中贯阳水,限为二城”的说法,于是人们就“跨水植柱为桥”,建造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木制虹桥。

这座虹桥后来经过建议进行了改进,先用巨石固其岸,再取大木巧妙穿插连接,中间不用桥柱,架为很有气势的“飞桥”。

据说,这是我国第一座木结构的独特虹桥,此后,许多地方效仿此桥,木结构虹桥风行一时。宋朝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以青州南阳河上的虹桥为蓝本的。后来,青州虹桥被石桥所代替,并更名为万年桥。

万年桥往北至镇武庙,便是青州最古老的街道北关街,两旁多为原有建筑,古老的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店铺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弯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街道的古老和沧桑。

在昭德街还曾经出现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

王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三元状元。相传王曾的父亲不懂文墨,但注重儒道,曾梦见孔子托梦,说他自己将投生其家。果然,不久家中就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宋真宗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被宋真宗封为沂国公。

王曾升官后,把自家的住宅建在了东关粮食市街,是当时最高、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宰相府,被称为青州第一名宅。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宅子年久失修,渐渐沦为废墟。青州知府曾立石碑于粮食市街王曾家宅门前,碑写道:“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给青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教寺是青州伊斯兰教寺庙中最大、最古老的一个。

据寺内保存的碑记记载,真教寺是由元朝伯颜丞相的后裔在1302年修建的,并被封为官寺。之后经过历代的修葺,逐渐发展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的古建筑,是伊斯兰信教信众集结礼拜的重要场所。

真教寺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全寺总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真教寺坐西朝东,由低至高,拾级而上。

主体建筑分为大门、二门、礼拜殿和望月楼,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左右相互对称,为三进院落,将我国宫殿式的建筑特征凸显得特别明显,同时还体现了阿拉伯建筑的艺术特色。院内古柏苍翠、银杏参天,幽深肃穆。

大门楼高10米左右,建筑面积36平方米,两边有八字墙,两个门,门面通宽30米左右,采用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十分壮观。门洞为拱券式,外部仿制木结构,檐下有斗拱、垂珠、挂砖等,都是精美的砖雕。

门楼上呈现的龙凤等吉祥之物的砖雕,形体全用花卉图案凑成,一直都有“似兽非兽、有眼无珠、远看是兽,近看是花”的说法,横枋上镶嵌有砖雕伊斯兰教焚香用的炉瓶及经卷等图案。

大门正面匾额是石刻的“真教寺”字样,背面横额砖雕音译过来的阿拉伯文“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真主的地方”,俗称“主的天房”。

二门采用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建筑面积45平方米。中柱直径0.5米,6扇朱漆大门,檐头雕刻伊斯兰教经文和图案,工艺十分精湛。

二门后是一座碑亭,宽3米,高4米,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碑的两面分别镌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和“圣谕”。

《至圣百字赞》的碑文是: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祁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至穷民,拯救患难,洞澈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孽,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

朱元璋一共用了100个字来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并赞颂穆罕默德圣人。

他之所以对伊斯兰教这么尊崇有加,是因为当时的开国功臣有很多都是回族的将军。像常遇春、胡大海、沐英、兰玉、丁德兴等,他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帝写百字赞,一是为了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感情;二是尊重他们的信仰。

3扇大门上都悬挂有匾额,正中是明成化年间丙戌科进士刘瓒的题字“开天正教”;右为清代镇守山东登州等地的提督密勇巴图鲁马建纪的题字“默德真传”;左为清康熙年间的掌教赵璜、张养心和刘翰美的题字“瞻天仰圣”。

大殿也叫礼拜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有60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七八百人礼拜,由前殿、中殿和望月楼3个相连的部分组成。周围有36根立柱,立柱下有石鼓承托重量。

前殿面阔5间,进深5间,中殿面阔5间,进深两间。整个大殿平面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凸”字。

在百姓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人们认为“米海拉布”,也就是壁龛为“主”字的一点,望月楼为“主”字的上横,中殿为“主”的中横,前殿为“主”字下横,进殿礼拜的主道为“主”字竖笔,整个殿身平面形成“主”字,印证礼拜殿是“主的天房”的意思。

在真教寺大礼拜殿的正门北侧墙上,挂着一块写满了时间的小木板,记录着教众一天五次礼拜的时间。

望月楼与中殿相连,建筑面积约为173平方米,是穆斯林举行斋月和登高望月的地方,并以看见新月为入斋和出斋的标准。

按照教规,当穆斯林到真教寺礼拜之前,宣礼员必须登临此塔向四方召唤,人们才可前来进行礼拜。望月楼正脊高大雄伟,花纹精致,屋脊施吻兽,挑角垂风铃,博缝下悬垂鱼,小红山深进,是宋元时期典型的建筑形式。

南北讲堂又称南北配殿,坐落在二门大殿前的两侧,各面阔5间,建筑面积均为140平方米,是开学阿訇给海里凡讲经的地方。

沐浴室又称水房,是伊斯兰教寺普遍存在的一个建筑物。因为古兰经中写道“真主是喜爱洁净的人”,因而人们在礼拜和进行宗教仪式之前必须沐浴。

南北学堂坐落在大门和二门之间,是儿童念经的地方。敬义堂,在北角门内,是乡老议事、管账人收寺院地租和信教群众纳乜贴的地方。

位于昭德街区西部有一座清真寺,据记载,当时青州城里的穆民每次礼拜,都必须出城去东关真教寺。而青州气候湿润,经常有雨雪天气,道途泥泞,出行非常不便,于是就在1546年由国子监司业马之骥主持修建大殿,西墙有宁阳王载序题:“清真古教”石刻。

之后,在宁阳王朱载垿的主持下又建造了大门、仪门和影壁,大门上还有当时知府张莲登题写的“清真寺”门额,门两侧有八字墙,角门、大门、仪门之间为院。仪门内南为赞育堂,北为翼真堂。

大殿前两侧有讲堂。北讲堂是后人丁殿祥所建,南讲堂为穆民集资所建。

大殿前段5间,中殿3间、后殿3间,上层为望月楼。大殿南侧有三畏轩,轩前南路通西大门,教民平时上寺历来多走西门。西南为水房,再南为女寺,东南为学校,北侧有经纶堂。

清真寺占地面积约8亩,建筑总面积1467平方米,都为明代宫殿式建筑风格,知名阿訇王静斋曾在此译经。

【旁注】

丝绸之路 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中亚到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千米,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或“三元状元”。

中轴线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我国是唯一一个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讲求中轴线的国家,而且成就最为突出。

歇山式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式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有4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逐渐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匾额 我国古建筑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古建筑的眼睛。一般来说,人们用于表达经义和感情的属于匾,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的属于额。所以,匾额就是悬挂在门屏上的一种装饰物品,用来凸显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表达义理和情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吻兽 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也就是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这种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

阿訇 意为老师或学者,是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也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

仪门 我国古代典礼、庆贺和祭拜的重要场所。也指县衙的礼仪之门,是官员坐轿、骑马的起止点。凡遇皇帝和皇后的寿诞、春节、冬至等节日,朝臣都得身着朝服和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新知县到任时要祭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遇忌辰、皇帝和皇后、印官的父母丧日,也要在县衙的仪门外供设忌辰牌位。

【阅读链接】

相传王曾中了状元之后,有一次回家乡青州去省亲。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

王曾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换了衣服,骑着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并很快就去府官拜见。

府官看到他吃惊地说:“听说您来,我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

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

府官不由赞叹地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