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及坊巷特色

福州的三坊七巷不仅仅是有3条坊和7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中轴所在。在南后街的东侧有7巷,西侧有3坊,是福州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不仅有提供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店铺,还有专为文人服务的刻书坊、笔墨店和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

见多未见足开怀。

这首诗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充分展现了南后街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延续着“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景象。后来,人们将路面拓宽,改成了柏油马路。

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时期。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作用,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传承千年而不败。

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的作坊,而苏州和福州的花灯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

最初的元宵节花灯,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万历学者王应山《闽大记》中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在福州方言中是同音,送灯意为“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就是制作和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

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至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3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

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说道:

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

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从正月初三开始,直至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也就是“花灯”的意思,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由于花灯的买卖只有正月这几天,平时只做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用于寺庙悬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用的“高照”、丧事用的“百子千孙”、照明的小灯笼和用于节庆的舞龙灯等。

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观音送子灯等。

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玻璃等制作宫灯、走马灯、壁灯和各式挂灯,品种丰富,雅俗兼备,玩赏并收。形形色色的花灯为人们增添喜气和吉祥。

从建筑空间的角度来说,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要比我国北方的厅堂要高、要大、要宽,和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为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都在廊轩承檐的檩木上再加一根,以便协助承檐承重,一般采用粗大而长的优质硬木,用减柱造的办法减少厅堂前的障碍,这在我国的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

除此之外,三坊七巷的建筑在围墙、雕饰和门面上也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了唐末分段筑墙的传统,基本上都保留有由高砖、后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呈现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形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为外围,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在江南的建筑中,大部分是呈90度角的直线构成阶梯形的山墙,在福州很罕见,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就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为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有泥塑的彩绘,形成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在建筑装饰方面,三坊七巷最具特色的大概就是门窗扇上的雕饰了。普通居民的梁柱简洁朴实,不加修饰,但是在门窗扇雕饰上却煞费苦心。窗棂制作的精致,镶嵌的木雕的华美,在其他地区是难以企及的。

窗饰有卡榫式图案漏花的,有纯木雕式窗扇的,也有两者相间使用的,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窗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分为直线型、曲线型和混合型。直线型卡榫式漏花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则变化多端,并各自有其吉祥的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也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也有人物花卉,窗扇雕饰有对称式也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就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精美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两种。一种是在前院墙的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夹着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家宅等都采用的这种门楼。

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风貌,成为人们心目中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每天都吸引着人们前来驻足停留。

【旁注】

商贾 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两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范蠡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商贾鼻祖,他善于经营,资产至千万,后移居定陶,号陶朱公。

灯市 从唐代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都会张灯,至宋代时达到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被称为“灯市”。

词 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至宋代,经过不断地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和平仄上都有规定。

榭 我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和廊、台组合在一起。多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一般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憩和眺望,水榭则主要三面临水。

漏花窗 我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

浅浮雕 与高浮雕相对应的一种浮雕技法,所雕刻的图案和花纹浅浅地凸出底面,其中落地阳文和留青也属于这一类。这种技法流行于清代晚期,在刻字等方面尤为常见。

【阅读链接】

北宋元丰年间,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中的百姓不论贫富,每户必须在元宵节捐灯数盏。

这个命令引起了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的学者和诗人陈烈的极大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

陈烈认为这项举措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的城楼上,持笔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的话语,道出了百姓的心声,福州太守刘谨看到后,羞愧难当,当即收回了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