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尔街——平遥南大街
平遥南大街创建于1856年,又称明清街,是山西省平遥古城对称式格局的中轴线,它北起东、西大街的衔接处,南至大东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是明清时期平遥古城最繁华的贸易中心,也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
南大街完整保留了我国传统的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两侧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独具明清风格的“前店后寝”式传统老字号和古民居建筑。南大街在当时控制着清朝百分之五十以上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造就古城制高点的市楼
我国上古帝王舜在位时期,古陶地隶属于并州。大禹治水后划分在冀州范围之内,之后几度变更。西周时古陶地为并州属地,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战国时又属于赵国。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废封国制而实行郡县制,设古陶地平陶为县,属太原郡管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因避自己名讳,就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此后,平遥城作为县治的所在地,经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历代,一直沿袭从未变更。
在明朝中叶,平遥商业开始繁荣昌盛起来,初步形成了商业街的规模,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
店铺多为前店后寝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建筑,铺面多采用双坡硬山顶式,青砖青瓦,木结构板门上装饰有油饰彩画,高高悬挂着店铺的老字号牌匾、宫灯和商幌等,装修豪阔,雕饰精美,布局严谨,尊卑有序。
1688年,康熙皇帝对位于这条商业街中心的市楼进行了整饬,重修之后的市楼高楼耸立,雄踞全城。因市楼东南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所以市楼也被称为金井楼。
市楼早先起着管理整个市场的作用,是平遥的中心和制高点。
市楼是一个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占地约133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为通道,东西筑砖石台基,连接民宅。
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券门,平板枋连接,上施斗栱,平座斗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厢栱做成鸳鸯交首栱。
市楼二层是一个平座筑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面供奉关圣大帝,北面祭祀观音大士,另有奎星为赔祀。两侧墙壁上有大量的彩绘,讲述的是和关羽相关的故事。
市楼屋顶装天花板,上层檐下斗栱七踩,平身科三攒,皆出翘。楼顶用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呈“囍”字,北成“寿”字,背梁两端和正中用铁制构件代替琉璃瓦尾和宝瓶,异常精美。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楼下存放有清朝石碑11通,楼上存铁钟一座。
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一同构成了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
从东、南两侧跨砖级而上,中层沿平座走廊环绕成一圈,可以凭栏远眺全城的景色,人流车行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让人不觉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如清代诗人赵谦德所说:
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视烟云变幻,俯临城中之繁华。
【旁注】
舜 我国上古时期的中华五帝之一。名重华,姚姓,为四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定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都是他的帝王号,后世以舜简称之。
名讳 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画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
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拱是在立柱和横梁相交的地方,从柱顶开始层层探伸出的弓形承重结构。拱与拱之间相连接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起来就叫做斗拱。
【阅读链接】
市楼的南面东侧有一口井,传说是这市楼的气眼,每逢雨过天晴,日光投映,水色如金,故称“金井市楼”。
传说,孝义城内有座中央楼,楼底下有个金轿车,一个南方人看到之后就起了歹心,听说想取走金车必先到平遥市楼下拉来金马驹才行。
于是,南方人来到平遥古城买通店主,相约南方人下井,以锣声为信号,锣声一响,店主就拉绳将南方人吊上来。可是南方人刚下井锣就响了,店主使劲往上拉绳子,突然他看到了一双龙头,气势很凶,当即就晕了过去。金马驹吃了贪婪的南方人的故事,一直流传。平遥古城市楼下金井的金马驹没有被盗走,保护着这一方百姓的风水旺盛,所以明清街一直都车水马龙,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