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丰厚的古城文化

明朝崇祯年间,在平遥城内有个叫赵聚贤的举子,家道殷实,广置良田,喜欢和文人墨客在家进行谈诗论道。

这年,因为延误了秋种的时期,所以赵聚贤不得不在所有的土地上种植糜子,没想到糜子获得了大丰收,将自家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了。然而糜子太多了,即使将价格压到最低进行出售,还是卖不出去。

赵聚贤可愁坏了,情急之下,他只得将这些糜子研成糯米,又将糯米加工成黄酒,经过成百上千次地研制和调配,他终于酿造成了独家的黄酒。

赵聚贤将酿好的黄酒装瓮下窖,两年之后打开,香醇扑鼻。除了招待友人和自家饮用之外,还有很多剩余,于是,他听从朋友的建议,开了一家酒铺出售黄酒,并取名为“聚升源”,以求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源远流长。

赵聚贤的黄酒保存时间长,酒味醇正悠长,入口香、甜、绵,深受顾客喜爱,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尽管中途更换了好几个掌柜,大师傅也几度变更,但始终秉承着赵聚源提出的“严求其质,微求其利”的原则,经营了好多年都口碑甚好。时间一长,竟然有人将“若要富,开久铺”的俗语更变成了“若要富,开酒铺”。

聚升源创办初期,以酿造黄酒和制作糕点为主,后来开始制作炉食,号称“炉食黄酒铺”,并闻名于全国。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经过平遥,饮用过后大加赞赏,特赐名“长升源”。

长升源黄酒,是以平遥所产的黄色糯米特酿而成,有着糯米酒的别称。长升源的黄酒,香味浓郁醇厚,酒性温和,老少皆宜,既可以用来当做烹饪时的理想佐料,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养血补血的功效,对老人及产后妇女有着滋补的作用。

长升源店铺前后为二进院,规模不大但是却保存完整。临街铺面7间,明间开门,分为上下两层。正中是窑洞3间带前廊,明式结构。左右厢房各3间,前檐较深,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民府铺面,极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后来,长升源黄酒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没了踪影,后又经过发展,长升源黄酒才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平遥南大街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至大东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的平遥古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成为了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南大街逐渐成为了正对南门迎薰门方向的南北大街,它与东面的东城墙和西面的沙巷街不但平行,而且距离相等。

古代“寻龙点穴”的“金外”就在这条街上,“金片占楼”横跨街心。南大街逐渐成为了平遥古城的脊梁,蕴藏有丰厚的古城文化精髓。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南大街逐渐成为了南起兴国寺门前,北至东、西大街的衔接点,全长从南城墙算起为738米。两旁高屋连脊,密排着78座古店铺,众商云集,招幌如林。

在兴国寺门前,在北上鸡市口的道路两旁,建筑物井然有序。有久享盛誉的老字号翠成海炉食铺,生意十分兴隆。

从坞市口往北是南大街的传统概念,全长422米。在清代中叶,商业隆盛,票号兴起,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黄金地段上,诸如同益庆、魁成裕、崇丰厚、协顺隆、永隆号、长泰永、兴隆信,以及后期的义聚恒、瑞丰祥等名号老店,都是商战中的强手。

平遥南大街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重要影响,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风貌特色和文化要素,拥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

平遥南大街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存丰富,保留有较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文化活力。

【旁注】

举子 举人就是举子,授予通过乡试的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由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为“秋闱”。乡试第一名为谢元,第二至第十名为亚元,中举人者可以直接为官,但一般都不大。

廊 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

【阅读链接】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出行的路上,她禁不住舟车劳顿,患了风寒,精神萎靡,腹中胀满,不思饮食。

路过平遥的郭氏“聚升源”时,她食用了店中的黄酒、点心之后,顿感风味清长,全身的不适之感顿时化为乌有。

慈禧太后不禁连连称赞,还顺便询问起酒店的名号来,并且还特赐一个“长”字送给酒家,从此,“聚升源”便改名为“长升源”,名声因此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