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独特的徽州风俗

在屯溪老街上保留着很多当地特有的风俗,如太子会、赛龙舟、还枷锁、祭灶、立夏节、年忌等,真实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立夏这天,屯溪当地的老百姓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苧叶馃是用野苧叶捣汁之后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

苧叶馃又称“立夏苧”,当地流传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的谚语。

吃鸡蛋时,一定要将熟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寓意孩子可以像这枚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

用嫩蚕豆、豌豆、鲜笋和肉混合煮糯米饭吃,叫做“尝新”,以寓意期盼好的年景。

秤人就是称体重,看经过夏天之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秤人最忌讳是百斤,因为百太满,满则遭损,所以当体重恰好是百斤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多报或少报。

每年端午节,凡是沿河的城镇都会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的赛龙舟最为盛大。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有龙船陆陆续续出水,逐日增加,直至端午这天达到6艘。龙船是在民船的基础上装上龙头和龙尾,并在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

赛龙舟前先要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随后进行赛龙舟。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十分热烈。

在屯溪,小孩患重病之后,家人都要去城隍庙向菩萨许愿,并要在农历七月十四这天还愿,称为还枷锁。

这天,还枷锁的小孩会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在大人的陪同下来到城隍庙,献上3碗或6碗供礼,虔诚地祀拜。然后把小孩脖子上的枷锁好,回家之后在灶司爷像前解开。

第二天早上,再次在灶司爷前将枷锁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经过祀拜,再尾随无常和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之后解开枷锁,意味着罪行得已恕免。

太子会是屯溪的传统庙会。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太子,生性仁慈,世人都敬仰他的德行。在一次狩猎的过程中,太子马失前蹄不幸身亡。于是,人们就为太子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纪念。

太子菩萨出游是太子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直径约为两米的木轮,车辐上装饰有铜铃和彩色纸条,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轮番推着向前滚动开路,旗、锣、伞、鼓等紧随其后,金鼓齐振,鞭炮争鸣。

接着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两个,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之后是4人抬着香亭,亭后为提炉,炉中为点燃的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

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的中央,由4人抬着紧跟在香炉的后面。

巡游完之后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期间笛、笙、箫、唢呐齐奏,并伴有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

靖阳节是屯溪黎阳的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三。初一这天晚上,屯溪黎阳乡所属的11个菩萨会就会组织“打仗鼓”。

农历八月十一下午,各个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等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农历八月十二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集中在小龙山祭坛,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之后各自返回。

农历八月十三上午,所有的神像会被人们抬着绕乡游一圈,最后集中在汪公庙前的戏台下,人们将汪公和关帝置在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3圈。九相公跑9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整个过跑马过程中燃炮鸣鼓,好不热闹。

摸秋是屯溪人在中秋之夜进行的一项活动,这天晚上,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不得用篮、袋等物品代替,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这年的运气。

而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却没有一个人去摸,因为摸着就寓意快要倒霉了。还有的人会摸个冬瓜,将瓜面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的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得主人欢心,就可取月饼、果点等食用。

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灶师菩萨像放在灶门上方,贴上对联:“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太阳落山之后,人们就会在灶台上供奉12个寿桃,代表一年的12个月。祭完灶,到室外将灶神像烧毁,意为送灶神上天。

在安徽的习俗中,过年有各种各样的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颜色。

触犯了这些忌讳,就是不详的征兆,这一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发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旁注】

枷锁 我国古时候的两种刑具,“枷”是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用木板制成。“锁”是旧时套在罪犯手上和脚上的刑具,又称人身锁,用以锁铁链、木枷的铁质锁具,是一种惩罚性的特种锁具。

城隍庙 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并认为有神的存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庙就是祭祀之所。

太子 古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订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为太子或世子。汉时称为皇太子,金元时,皇帝的庶子称为太子,明以后皇帝的嫡子称皇太子,亲王的嫡子称世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祭灶 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菩萨 梵语中菩提萨埵的简称,译为中文是“觉有情”,此外,菩萨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意思,后来泛指佛。

【阅读链接】

黎阳仗鼓在古徽州久负盛名。为了祭祀先祖,黎阳人每年都要在汪华当年秋操练兵的农历八月举办大型的庙会,叫八月靖阳。期间,打仗鼓最为热闹的一个活动。

农历八月十三这天,打仗鼓一直要打,直至庙会结束。先是每天四鼓二笛一锣为一班,轮流上阵,夜夜击鼓奏乐,走遍黎阳的大街小巷。

在“咚,咚,咚”的仗鼓声中,村民们扫村落、接亲友、逛庙会,喜庆的气氛日益浓郁。到菩萨出游时,24位武士打扮的后生就会同时上街“打仗鼓”。

那雄壮威武的鼓点,缓时声声如雷、九天回响,急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再加上悠扬的曲笛、清脆的云锣,大有当年汪华“沙场秋点兵”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