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入道的峨眉拳法

峨眉山最早为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形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载: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做人行,善走逐人,名成“猴国”,也称“马化”和“攫猿”。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

通背拳“力由背而发,督脉在背之正中,统领诸阳经。头顶项领,阳长阴消,下气上达,背气乃发,前手递出,后肘回撞,气由背过劲摧肩,背筋通达劲贯手。任脉在前胸腹之正中,统领诸阴经,阴气前收,丹田内转,阴阳转化,神气贯通矣”。

据说司徒玄空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

隋文帝开皇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习武之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派武术与道家茶学学派融合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记载,自唐代文宗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

835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

845年,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起来。

峨眉、少林和武当三派武术都遵循着“体用兼备,内外皆修”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又各具特色,尤其在“内外”、“刚柔”和“长短”三个方面更是各有专长。

佛教自晋代进入峨眉山。宋代以后,峨眉山更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

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于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人”。

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此拳的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

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金顶临济宗的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庄功”,因其类共有12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庄功”。“峨眉十二庄功”一直传承后世。

峨眉武术要求动功与静功并重。动功有十二庄:“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有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锤功、缩地功、悬曩功、指穴功、涅槃功”。其中,尤以“指穴功”中“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有威力,既可以按摩治病,又可以防身制敌。

“十二庄”和“天罡指穴法”同属峨眉临济气功的内外攻法,临济气功在白云禅师创立后,一直在佛门内秘传,故民间知者甚少。

峨眉十二庄,是根据人身经络气脉的平稳与否,施展个别的架势、气运和观照等法术,以达到祛病延年和防身制敌对目的。古代称: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庄”,十二庄,即十二种通经活络的“道路”。

天地庄功主要是以升降为用,其中以任督二脉升降为主,气脉修炼的结果,是以反正为用。即天字庄在升降作用中,又主要以升来体会,其主要作用是益气升阳,地字庄主要以降来体验,主要作用是益阴潜阳。两庄合练,升降反正,天地二气交泰于身,则气运得调平衡。

天字大字两庄庄架基本相同。天字庄主动,重在真气升降;大字庄主静,重在精神内守。两庄都以抱元守一为锻炼原则,以达到阴阳气机的平衡。

小字庄在十二庄中,是以降气为主。小字庄的武功运用,大小相辅,反正相佐,可产生“降龙又伏虎”的武功技能。

小字庄分内外两种用法。内练抱元守一,即练功夫时把神意专注在架子的小动作上,可治心念散乱,不致外驰。外用以对敌,是专讲用小的方法制人,研究单双攻破,长短制化,上中下三盘统运。用小字诀来统摄浑身的解数。全身皆法,招招触发,于不知不觉间,使敌受伤于不察。

十二庄还分为文武两式和大小练形法。祛病强身者可以练习文式和小练形法,以达治病之目的。体格健壮者可以直接练习文武两式和大练形法,这样一方面可借此功为他人诊治疾患;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功防身制敌。

“天罡指穴法”是在动功“峨眉十二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气功、按摩、点穴、布气和武功为一体,又可以称为“气功导引、点穴、按摩法”。此法分小导引二十八式、大导引八式。小导引主要用于治病兼救治气功偏差;大导引主要用于救治气功偏差兼及治病。

要使“指穴法”产生满意的疗效,必须有十二庄的深厚功力,又能明了经络在里表两支循环运行的规律及其盛衰偏胜的观症不可。此法用于武功自卫方面,可以点穴制敌。

据传,当初创立此气功流派时,曾多次与其他流派较量,此功屡胜不败,被公认为气功中最高明的一套。

古代有关峨眉武术的文字记载,确实甚少。可以查寻到的资料,有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此书内有诗一首,题为“峨眉道人拳歌”。全诗共30行,每行七言,对峨眉拳术进行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

全诗记述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同时也描述了峨眉拳的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峨眉派成为一个由女子另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也僧也道,而以道姑为主。

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

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关于峨眉派的分支,清代初期《峨眉拳谱》上这样记载: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是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二是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三是青城派,以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得名;四是铁佛派,又称“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五是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是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二是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三是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祖长拳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四是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五是洪门,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六是化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七是字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八是会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旁注]

《搜神记》 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干宝。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收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400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临济宗 禅宗南宗5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大师。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打坐 又称“盘坐”、“静坐”,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唐顺之(1507年~1560年)。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嘉靖八才子之一,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时期散文,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

文姬(约177-约249),即蔡文姬。东汉时期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八阵图 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阅读链接]

峨眉派拳法强调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峨眉派将女子的美在武术中发挥到极致,也刚也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拳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