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为我用的另类拳法

在武术中,还有一类拳法,是以日常杂物命名的,体现了我国武术“百物皆为我所用”的精神内涵。

这类拳法包括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巾拳又称“水巾拳”,源于无极门,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武术派别,其武学思想与太极拳相似,讲究以柔克刚。但无极门起源于唐代,比太极拳还早。

无极门的著名人物是新疆的林溪道士,他教徒弟练习巾拳时,要先练5年多的基本功。练功时,在雪地里扎马步,一扎就是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练习巾拳。兵器是一条长约两米的毛巾,属于软兵器的一种。毛巾扎在头上或者缠在腰间,保持着一定的湿度,特别讲究以柔克刚。

水巾拳取材普通,起源于民间普通的劳动生活,使用时以内功把布条变成一条刚如木棒柔如水的水巾,威力无穷。主要打法是出其不意,以点、绕、劈为主要进攻方式,非常讲究速度,所谓“最快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拳谚中写道:

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

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

所谓湿布龙,乃浸水之湿布带,或许就指水巾拳。因其能紧紧缠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

尽管如此,但往往在仓促之间又何能快速寻觅湿布带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为一种防身之良器。如运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数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险为夷,故习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习也。于是后世便将这种夹带板凳的拳术称为板凳拳。

板凳拳主要是武当派南派拳法之一,单手或双手持长板凳做各种类似戟的招式。共有36个适于进攻的架子。应用于硬气功类桶子功法的“对排”,即两人持械相互猛击对方身体各部位,也可“加花”,做单人演练。

板凳拳套路,相传为清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所传。长江中下游一带,习者颇众,其招法由撞、压、顶、砸、扫、架、磕、劈、栽、撑、磨、拦、挑、翻、拐,以及凳花和各种步型组合而成,大概是类似戟的招式。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实乃一种别具一格的武术器械,为武林中广为称道。

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首席教官陆林曾传授板凳拳,它除却防身御敌之特殊作用外,并且还是一项对身体极为有益的全身性运动,能使手臂腰腿各个关节血脉通畅,而且能增加肺活量,起到强身养生祛病延年之功效。

板凳拳拳势歌:

威力无比板凳拳,起手直撞敌胸前。

佛前献花右弓步,左转舞花右横推。

左右轮劈退两步,盘顶横推右转身。

左右退步劈又砸,左转左臂起飞轮。

回走盖步右托凳,过顶右转右撞钟。

……

伞拳系清康熙年间嘉兴竹里太平寺隐然和尚所创。伞拳特点是,综合刀剑棍鞭等兵器的技法,融于一柄普通的雨伞之中,强调灵活多变,刚柔相兼,技法闪展灵活,避实击虚,快刺猛挑,进退圆活,由刺、挑、点、截、撩、拨、托、顶等动作组成套路。

伞拳歌诀中说:

独门伞拳世间稀,刚柔相兼身法奇,

调神养息丹田气,以气催功伞似飞。

罗汉双掌定乾坤,传世套路四十六,

捷点刺撩闪展灵,虚中实、实中虚。

……

《国术名人录》中记载有平湖顾熙真事迹,说他“足着铁钉油鞋,左手持伞”,与竹林乡下流传的伞拳,应有相当的渊源。

顾熙真,年方弱冠时武功已颇为不凡。但他为人深沉镇静,不以技炫人,因此人多不知其身怀绝技,居乡日以教读自给,虽粗茶淡饭也颇知足。

当时,当地有土棍叫李四,孔武有力,技艺也颇精深,以力欺人,乡人畏之如虎。

一天,雨过天晴,顾熙真购物归家,足着铁钉油鞋,左手持伞,右手托荷叶盛面,经道茶坊,正遇李四,李四常听人说顾熙真武艺超凡,就想击败他以壮自己的威风。但他不敢轻视,只蹑足潜行,追踪顾熙真身后,想乘机猛力一拳,击其不意,以为定能将其打倒。

谁知顾熙真看似没有防备,但待李四的拳临其身,他忽将所托之面,向空掷去,转手向后,猛将伞面击出,正拍于李四的拳面,“啪”一声,李四已跌于丈外,良久才爬起来。从此,李四再不敢放肆,并诚心拜服顾熙真,称:“伞拳绝技,今日得见,心服口服。”

船拳是在船上打的拳术或器械。船头仅有一只八仙桌稍宽的面积,决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的窜、跳、蹦、纵、闪、展、腾、挪。但它却集拳种的基本招式之长,似南拳,也非南拳。

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时期,形成于后世历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明清时期帮会组织之一的洪帮特有拳种,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船拳原先盛行于河上,根据在河渠纵横交错的水道表演的特点,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形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

船拳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

船拳腿部是发力的重点,故十分重视转腰、甩腰、下腰的动作。为进退自如,船拳十分重视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以体现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的特点。

由于船拳有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很快传入舟山,深受渔民青睐。最盛时期,几乎个个渔民都练上一套。传说明清时期舟山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大出风头,一些吃过苦头的倭寇、海盗还战战兢兢地称之为“神拳”。

清代末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办起国术馆,渔民为健身强体赶往国术馆习武者颇多,于是船拳也得以发扬光大。

螺旋拳是流行在涟源一带的谭氏家拳,原名“少林散子拳”。经过数代传人的实践和发展,于清代康熙年间改名“螺旋拳”,后世谭周文曾参加过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并著有《螺旋拳棍》一书。

螺旋拳专攻下三路,是一套罕见的短桩怪拳,操练起来,犹如陀螺卷地而来,无论是拳、脚或器械,均用螺旋力,故叫“螺旋拳”。

其手法手型有:右阳卦拳、右翼卦拳、右阴卦拳;腿法步法有:鱼尾步、麒麟步、跪步。

汤瓶拳又名“汤瓶七势”,因其拳式动作似回民所用汤瓶壶而得名。是我国穆斯林武术三大宝,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

据传此拳为元代回回军在随忽必烈南征北战的战争中所创,称为“骑势拳”,后称作“七势拳”。此拳有“老七势”和“花七势”之分。老七势只有七大势,即7种不同劲力的变化;从每一劲势中还可变化为七势,即七七四十九势。初习为一势一势地盘练,七势盘练熟后可随心所欲组合成套路来盘练。

汤瓶七势拳在回民间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回教阿訇都练习此拳。汤瓶七势拳练习前先口诵“台斯迷”,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事,起势和收势皆为汤瓶势。开始和结尾均冠以“接嘟哇”,意为真心真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

南阳水氏祖籍陕西渭南,在明代初期迁居至南阳镇平,后居邓州,清代又迁南阳。当时有水四好武,本身会武术,时任邓州穰东镇清真寺阿訇,为了培养二子水腾龙、水应龙以及女婿马步衢,邀请了河南八大枪手之一的枪师唐大用、心意六合拳大师李祯、洛阳心意六合拳大师刘万仪三人来邓州传艺,水氏家传的汤瓶七势拳是唐大用所传。

后世水氏汤瓶七势拳的著名人物是水四阿訇之四世孙水普慈,他将汤瓶七势拳发扬光大,成为南阳独树一帜的门派。

七势拳又称“七声拳”、“七圣拳”、“七胜拳”。七圣拳含义为7位圣门弟子所创的拳,或说是7位圣门弟子7次圣战后所创的拳。七胜拳含义为7次圣战胜利后所创的拳。七声拳的来源则是此拳包含7种不同的发声,7种发声为:哟、喝、嗳、哈、咦、哼、嘿。

汤瓶七势拳包括汤瓶手、汤瓶势、碾脚窝、七势拳等内容。七势手为十二手贯劲法,主要是对上肢部的锻炼。汤瓶势练的是汤瓶身,是对身法的要求。碾脚窝是步法练习。七势拳是劲法的训练,主要有撕、拉、开、合、劈、钻、撩、挑等劲法。

汤瓶拳式的歌诀写道:

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

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

[旁注]

时辰 我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后来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我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戟 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弱冠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施了加冠礼就指代成年了。后世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吴越 指春秋时期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一带地区先后称霸的吴国、越国,当时两国虽为两个敌对的国家,但其实又是同民族、同文化、同语言的兄弟国家,因此后世便以“吴越”作为一个整体指代这一地区。

汤瓶 即汤瓶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做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

李祯 又称“李政”,他一辈子不辍习练鸡腿功夫,人称“鸡腿先生”,其鸡腿功夫精妙绝伦,冠盖一时,相传其年轻时做皮货生意,毛驴驮着皮货在前面走,李祯即踩着鸡步在后面追等越过了毛驴以后,就再踩着鸡步折回来。他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心意拳大师。

[阅读链接]

汤瓶七势拳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板凳拳也是峨眉武术中间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板凳,然后利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些动作组合而成。它的实用性非常强,在日常生活随处可抓随处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