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运乾坤——武林掌法

我国武术拳谚说道:“宁挨十拳,不挨一掌。”“拳击表皮,掌击至里”。由此可见,掌功威力惊人。而掌功修炼,功法颇多,是中华武术和实战搏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我国武术掌法众多,最著名的是八卦掌和少林十八罗汉掌,同时还有武当派有独具特色的掌法,此外在武林中令无数豪杰谈掌色变的还有铁砂掌、朱砂掌、绵掌等。

身法矫似游龙的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龙形八卦掌”等,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8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8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8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在武坛南拳北腿诸家诸派,以走转运掌独树一帜,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

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清代河北省文安县武术家董海川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董海川生于1797年,原名董明魁,清代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自幼聪颖,记忆力很强,到了6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得很多字了。从7岁开始,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向堂兄学习武技,无论寒暑,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董氏兄弟经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董海川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很多书上记载他的双臂“下垂过膝”。

董海川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他无法继续深造学业,于是便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在武功理论上也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功底。

董海川爱恨分明,秉性率直,疾恶如仇。当时山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他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他出面帮助解决。

但董海川不以此为满足,立志博学众家之长。26岁远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

董海川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江南河北,气候、位置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

董海川在游历大山名川,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之后八卦掌的生动素材。

后来,董海川在安徽九华山得遇号称“云盘老祖”的盘山道长,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

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

董海川也在此时接触到了《易经》,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8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8个符号,作为8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8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番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

13年后,董海川年近40岁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他,他都回答访友去了。

清代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肃王府当差,与世无争,数年下来,竟无人知道董海川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学大师。

有一天,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

这一下,人们才看出董海川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在王爷命令下,董海川于是下场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据说两人连斗了3天,势均力敌,打成平局,由此两人名声大震,而八卦掌也与太极拳各立门户,桃李盈门。

以后,众人争相向董海川请教武艺,董海川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得八卦掌既有统一格调,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获得绵绵不断地发展。

同时,由于董海川声望日隆,前来比武较艺者络绎不绝。董海川都以礼相待,服之以艺,感之以德,而且注意从对手身上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丰富自己,因而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从而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八卦宗师。

八卦掌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有别于其他拳术。并且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尤其在内功和涵养道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八卦掌动作轻灵敏捷,脚步起落摆扣,行如趟泥,随走随变,式式相连,走圈转掌,如环无端,圆中有圆,腰如轴立,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

八卦掌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董海川主要在北京一带传艺,弟子中,深得八卦精奥并成为武术名家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程廷华目睹侵略者暴行,勃然震怒,奋起反抗,他凭借八卦绝技,从容击倒10余名贼寇,使侵略者“无敢进者,怒且以为神也”。最后,程廷华死于侵略者火枪之下,千古流芳。

尹福,字德安,号寿鹏,河北冀县漳淮乡漳淮村人,尹福年少时去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因极爱武术,从小就学习“弹腿”、“罗汉拳”等,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功底。

董海川以八卦掌绝技威震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门下,开始学习八卦掌。经过数年的苦练,尹福武功出众,成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因其身材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书生,故人称“瘦尹”。

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艺的精华,又采各拳门所长,创立了以冷掌技击见长的尹派八卦掌,名震京师。尹福后来在皇宫教太监练习八卦掌,光绪皇帝曾召见尹福,见其身手非凡,便跟他学习八卦掌。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河北深县人,人称“单刀李”,武功闻名海内,成名后当选为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

刘凤春,字茂斋,河北涿县人,人称“翠花刘“,是董海川的关门弟子,年最幼,后得师兄程廷华教导最多,终成一代武林高手,后辈对他十分钦敬。

八卦掌第三代弟子也是英才辈出。程廷华所传弟子中著名的有孙禄堂、刘斌、姬凤祥、杨明山、冯俊义等;尹福所传弟子马贵、何金奎等;李存义所传弟子尚云祥、李文豹等。其中孙禄堂、刘武、尚玉祥等人都是一代武术名家。

董海川于1882年冬季逝世,当时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旁注]

《周易》 又名《易经》,是一部古代哲学书籍。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巴蜀 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重庆和四川境内。东部为巴国,西部为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九华山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保留有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桃李 春秋时期魏国子质知识广博。他开学馆收学生教读,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他们为了感念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子质自豪地说:“我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从此,就以“桃李”代指学生。

关门弟子 指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此后则收山,不再收直传弟子了,而由徒弟去收徒孙。“关门弟子”常被理解为“得意门生”,指师父在若干弟子中最为看中的弟子,并常常给其他弟子不同的特殊教诲和个别指导,使之获得“真传”。

《雍正剑侠图》 又名《童林传》,由清代末期评书艺人常杰淼在天津创作的评书作品。书中有大量比较真实的武术描写。惯于引经据典,能够“武书文说”,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剑侠图”是因为常曾在书中提到“康熙六十一年武英殿御览群侠图”而得名。

[阅读链接]

相传郭云深与八卦掌始祖董海川曾经论武相交,认为八卦掌与形意拳在拳理上有互补之功,不禁止门下相互学习,两门之间以兄弟相称,故习形意拳者多同时学习八卦掌,称为“形意八卦拳”。

但考证历史,两派的交流,应该开始于李存义与程廷华,两人均在北京天津一带教拳,两人交情又好,所以河北形意拳门下多同时学习八卦掌。后世八卦掌的流派有较大影响的五大流派:尹派、梁派、程派、张派、史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