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腿之杰番子拳与戳脚

番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流传于西北地区。在明代名“八闪番子”,后俗称“番子拳”。

“番”字依《说文解字》为“兽足”之意;《集韵》释谓“数”。而《尔雅释训》称:勇。因此,“番”字即有勇武和重复、连续之意。番子拳即为勇武之拳术,拳法密聚连环,技法变化番生不息。

八闪番和后代繁衍出的各番子流派,没有“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均采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8种闪翻技法。

因此有时“番”与“翻”通用,番子拳称作“八闪番”的拳名,就是它有“八个闪翻”的技法特点而定名的。

1813年,有义军将领冯克善、杨景、唐有交等人投奔河北饶阳段君道村的段绪和。冯克善精通番子拳技法,并兼会其他武术技艺,对武艺研究之深至奥,已达升华脱俗之境。

而段绪和之子弟和赵段庄刘洛尚和刘氏子弟精通北方戳脚,他们又与蠡县北绪口的番子拳名家王老禅及其子“铁胳膊”王占鳌相好。因此冯克善在段家、刘家、王家子弟中传授番子拳。

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又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相传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梁山好汉武松醉打蒋门神时,就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

“戳脚”据说来源于枪术中刺、扎技法的灵变进击,以应腿功巧而起名。“脚”是腿的代名词,因此“戳脚”即是腿技中的枪法。

戳脚首见于史料也是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

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

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见端等。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

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两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

自清代末期,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戳脚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

当时,刘洛尚的3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都跟随冯克善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于段绪和、刘洛尚、王占鳌三家来往甚密,因此后继之人多兼会戳脚、番子两门技艺。

当时最杰出的是许兆熊,许兆熊字敬禅,早年就投师于段氏门下,在段氏殿字辈兄弟五人的共同传授下潜心习武。段氏兄弟见许兆熊为人宽厚谦虚,恪守武道,品德端正,于是将戳脚技艺尽心传授于他。

许兆熊又经恩师引荐给王占鳌,精化了戳脚、番子拳术。许兆熊后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入室弟子郝鸣久和胡奉三等人。

许兆熊后来还结识了山东烟台武术家程福,程福精通螳螂拳,双方相得益彰,程福之子程庆春尽得其父精髓,对螳螂、戳脚、番子拳的拳理理解深邃,提炼出九字螳螂。

后来,程庆春、郝鸣久、胡奉三和东北武师贵印春同到奉天即沈阳任教,与当时在沈阳供职的劈挂拳、八极拳名师马凤图结为知己。马凤图终将番子拳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宗师。

马凤图,1886年生于河北沧州孟村,少年时拜武术大师、河北盐山县黄龙潭人黄麟镖为师,尽得劈挂拳术真传。对于劈挂的拳、械、规、法掌握得非常系统,并研究很深。尤其在攻防技击和身法演练上,马凤图更是练得出神入化、超凡脱俗。

但马凤图并不满足,为了博采众长他又投师于沧州孟村吴家学习八极拳。由于他求学真诚,待人宽厚,深得师辈的赏识,所以深得八极门拳械奥妙。

而且,马凤图在功成名就供职为官之后,仍然遍访国内武术名家,拜师结友,学诸家之长处,取众师之精华,兼容并包,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独创一家。

马凤图此时与程庆春、郝鸣久、胡奉三等名家朝夕研习,交流他们对番子、戳脚、螳螂、劈挂、八极等技艺的心得体会。

马凤图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在番子拳的套路中融入劈挂、戳脚、螳螂、八极等拳种之长,并整理出健宗番和一字番等套路,丰富了番子拳的技法内容,完善了站桩番、掳手番、擒手番、戳脚番、波浪番、一字番等。

一改原番子拳套路简短、劲力迟滞、腿少手短的弱点,而且发展成为兼具戳脚灵活多变的腿法、螳螂敏捷、凶悍的手法和劈挂拳劲力贯穿的身法,使其成为中华武苑的一枝奇葩。

郝鸣久的传人中著名的是于伯谦,他对戳脚、番子等诸拳术有着高深的造诣,在原有的技艺上更深一层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在东北地区很有名望。

将番子和戳脚融合而著名者,还有河北蠡县齐庄人吴斌楼。吴斌楼,生于1898年,自幼拜曾获清代皇室“御番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10余年,尤以“戳脚番子”声噪乡里。

1915年春,17岁的吴斌楼到北京谋生,先农坛有一道士以同乡身份向镖局保荐了吴斌楼,3天后,吴斌楼充任大镖头带着两名镖师,押送着两车装满贵重玉器的镖车启程。吴斌楼走镖成功,还以其鞭里加力招法,在途中“以武会友”中一举荣获“长鞭吴斌楼”的美誉。

吴斌楼不到30岁就以精湛的技击、独特的戳脚番子风格蜚声武林。

1935年,在中山公园五色土演武会上,吴斌楼同当时的恒寿山、赵鑫渊、刘德胜、刘月亭、王荣标、尚云详等老武术家一起,被授予了“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

同年秋,吴斌楼在南京遇见了湖北姚志广,姚志广是戳脚番子的嫡系传人,河北魏家戳脚番子就是姚志广的祖先姚振芳传授的。吴斌楼与姚志广素昧平生,相见之后,当时已有名气的吴斌楼不耻下问,并会同姚志广将河北失传的十八趟燕青番子按老谱整理出来。

吴斌楼很早就创办了艺术国术研究社,授徒习武,传播中华武术,他一再教导弟子要讲究武德,他指出武德中最重要的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抛弃门户之见。他教导弟子要“以武会友”。在不改变本门的特长、本门风格的前提下,对别人、别门的长处要“张开大嘴吸收过来”。

吴斌楼还认为:“东西再好,没有功夫不行。”他反对迷信名拳,认为关键靠练。他反对迷信名师。他说:“名师出高徒”固然重存在,但更多的是“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所学,所悟的拳理,直接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吴斌楼所传番子拳的特点,动作紧凑、迅捷、多变、发力充实、干净利落、刚柔相济。因其翻手动作多,故又名“翻子”。

而吴斌楼所传戳脚多是缀子腿、后蹬腿、后踢腿、点腿、寸腿、空中摆莲腿等,以高低仰俯折叠、前后拧转回环、上下翻腾起伏、横斜插拦闪击为中心,以腿臂纵横交织,连环进击,如同两臂一样运用自如的腿功技击方法。

常言道:“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两者合起来就叫戳脚番子。同时,吴斌楼又完善了戳脚番子的底盘功夫,即以地趟拳连环十八为主的跌扑套路。如仙人床、摔碑、栽碑,极大地丰富了戳脚番子门的内容。

吴斌楼在丰富拳术套路的同时,又发展了戳脚番子门的器械套路,其所独有的是:地趟滚龙刀、双头蛇、拦面叟、鸡爪钩、牛头大镗和双镗,分水鹅眉刺,鸳鸯盆、判官笔、龙头杆棒、虎尾鞭等。

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戳脚、番子。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以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至吴斌楼之时,番子拳和戳脚广泛流传于北方。

[旁注]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武松 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神武非凡,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他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疾恶如仇、正义、勇敢,恩怨分明,知恩图报,不向恶势力低头。其中敢作敢当是武松这个人的最大的人格特点。

胡奉三(1852年~1942年)。先后学过少林、迷踪、武当、形意等多种拳术,功底深厚。一生对武术的追求如醉如痴,青年时,四处寻师访友,将40亩地兑掉,只身前往河北段家,学习短踢及戳脚,成为东北地区戳脚的代表人物。

先农坛 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代时始称“先农”。魏时,先农为“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六神之一”。天祭先农,唐代前为帝社,祭坛称“籍田坛”,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籍田礼于先农坛。

分水鹅眉刺 据传说“峨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

[阅读链接]

番子拳属于武术中短打类的拳术,番子拳法密聚多变,技法迅速连环,有道是“脆如斩钉截铁,快似利箭穿革,硬如重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番、燕青番、鹰爪番等。

番子拳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拳谚称“番子一挂鞭”。番子拳又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