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间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于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间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本文是篇颇有特色的传记文。它通篇不叙传主的世系、生平,只挑几件

突出的事来写传主为人的特点。文中叙事虽少,却将方山子作为侠士、隐士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安排颇具匠心。在选材上,他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如“俯而不答,仰而笑” 等细节,生动传神。在层次安排上,他避顺取逆,由近及远回溯往事,使文章波澜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