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特色习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是欢度七夕节,在我国各个地区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
在北京,有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以及投巧针的习俗;在广东,有举办盛大“七娘会”的惯例;在广州,乞巧节则独具特色,当地的人们还要拜仙禾和拜神菜。
此外,还有结扎巧姑草人以及举行成人礼等特色风俗。甚至在我国独有的剪纸和刺绣中也有关于七夕精彩的演绎。
我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异彩纷呈,秉承着我国古老的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祝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被千古传承。
北京的祭双星和投巧针之俗
对于北京地区的七夕节,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有过这样的描述:
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的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投针求巧。
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投巧针之俗,在颐和园昆明池上要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此外,还有饮宴、演戏等。
每到农历的七月初一,各种七夕应节商品就开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织女年画、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妆品。
应节物品中还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小木板为一套,出售时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开,可以拼成鸟、兽和人物的形状,颠倒反复,变化无穷,趣味盎然。
随盒还有拼合的示范图案,如果自己不会变化,照图拼装就可以了。心灵手巧者,可以比示范图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图都是有特色的项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乐此不疲。
此外,北京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起,立坛祭祀北斗七星,名称“七星斗坛”。最热闹的要数西四的斗姥宫,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戏剧界也要演出应节戏,如昆曲《长生殿》以及各种梆子戏。梆子戏主要演《天河配》、《鹊桥会》、《牛郎和织女》等曲目。
据说有一年,天桥戏院演《天河配》,海报上写着“真牛上台”,成为一时的新闻。因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员披着牛皮道具当牛。正值七月份,天气太热,披着牛皮道具演员会很辛苦。
这一次真牛上台,人们觉得很新鲜,没想到这头牛在台上不尽如人意,弄得人们哄堂大笑,从此以后就没见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庙还在七夕这天晒经书,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泪”。
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花样少了许多。
七夕夜烧香,祭拜星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简单,只不过摆个案子当香案,香炉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钱人家,还要摆些水果,钱少的人家顶多加上两根蜡烛。比较讲究的人家把供案设在庭院或花园,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陈设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还将胭脂、粉摆上去,意为献给织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际,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老人们把它们叫“双星”。
七夕祭双星,此时是大人教小孩识别天上星星的好时机。七夕祭双星要向星星磕头,未成年的男孩在母亲的引导下也要磕头,不是向双星,而是向北斗星,因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节、祭星节。
祭拜双星者主要是女人,她们把织女当做自己的保护神,老年妇女是为了乞寿,青年妇女是为了乞子和夫爱、婆疼,少女是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词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诚。
祭完神后,姑娘们还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边去“听天语”,据说在这个时候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呢,还有的人甚至说在井边听到了织女的哭声。当然,这只是轶闻而已,不足为信。
有的人说,在七夕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够见到喜鹊的,是因为喜鹊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也有的人说,在七月初八看喜鹊,你如果细心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喜鹊头上都是秃的,这是因为它们在搭桥时被牛郎和织女踩的。
还有的农村在这一天要杀公鸡,因为善良的人们害怕公鸡叫得早,从而影响了牛郎和织女的约会时间。这些显然寄托了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
其实,烧香跪拜星宿之举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识别星星是很有意义的。当孩子用肉眼凝神观察星宿时,心灵与宇宙沟通,从而对大自然产生崇拜之感,这与通过其他方式观察天空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清代以后,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老北京的一些婆婆、小姑和儿媳,可以不分老幼尊卑,同做投针占卜的游戏。
七夕在民间有乞巧活动,在宫廷也是最具娱乐情趣的日子。
慈禧不亲自投针乞巧,而是热心参与评论。有的宫女为讨太后喜欢,挑选针孔大的针放在水上,太阳光射过针孔投下一个小白点,就说这是织女保佑太后年老眼不花,能健康长寿。
这个习俗传到民间,就成了媳妇为婆婆、姑娘为妈妈乞寿求福的活动。
总之,通过这种娱乐活动,增进了姐妹之间的情谊,融洽了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女儿们精心女工的心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激发了生活的热情。
[旁注]
《帝京岁时纪胜》清代北京岁时风土杂记。清潘荣陛编撰。潘荣陛以皇都品汇万方,岁时令节、风土景物、典仪之盛,皆宜记载,乃作此书,逐月记录一年四季各节令及其有关习俗、宗教活动、四时鲜果蔬菜食品等事,凡九十三条。“汇集为编,颜曰帝京岁时纪胜。”
年画 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昆曲 发源于14世纪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改名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香炉 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北斗星 由7颗亮星组成,形似斗勺,易于辨认,故有此名。它的勺头两颗星叫“指极星”,指向北极星,北斗七颗星名由斗口至斗柄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有称“璇玑”,后三颗称“斗柄”,有称“玉衡”。
慈禧(1835年~1908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镶蓝旗人。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阅读链接]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七夕节乞巧验巧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皇宫内都异常热闹欢快,嫔妃宫女们拥簇着慈禧太后,一面投针验巧,一面说些吉祥话。
投针验巧时,慈禧太后经常亲自观察水底的针影,看哪个宫女更巧,并赐予奖赏。慈禧太后年事已高,宫女们就夸赞太后所投的针影像寿桃,意味着长寿。
慈禧太后眼睛有些花,宫女们就特意找来针孔很大的针为太后验巧,这样,阳光穿过针孔,在水底投下了明亮的原点,宫女就借此发挥,说织女会眷顾着太后,让她眼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