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生求子和拜七娘妈习俗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位叫做郭毕的书生,寒窗苦读数十载,有一年,他踌躇满志地进京赶考。在途中,郭毕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郭毕被姑娘的清丽无方和机巧伶俐所吸引,姑娘也为郭毕的才高智广、性情儒雅所折服,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之后,离科考的日子一步步逼近,郭毕心想再也不能这样耽搁下去了。于是,在临别前,郭毕依依不舍地与姑娘话别,并许她一生,让她等着自己取得功名后回来风光迎娶。
可是,姑娘实在不能忍受这种分离之苦,她对郭毕说,自己并不在乎他是否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她要的,只是与他时刻厮守,哪怕一生都吃糠咽菜,她也不后悔。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郭毕欣慰之余,却仍然决定去进京赴考,不为对得起自己十年苦读,只为给得起姑娘荣华富贵的生活。
于是,郭毕义无反顾地启程了,就在他启程的这一天,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连绵不绝,但是这也并没有阻止郭毕进京赶考的脚步,因为,若不赶快赶路,就会错过考试的时间。尽管雨水冰凉透骨,郭毕的心却是温暖的,因为里面装着恋人的身影。
再说这位姑娘,从此之后就在家里幽幽等待,命运弄人,姑娘没有等到深爱的人微笑归来,却等到了令她心碎的噩耗,那就是郭毕在途中不幸身染重疾,于考场上吐血而逝。
姑娘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哭得撕心裂肺,不欲独活。夜深人静之时,姑娘正想以三尺白绫结束生命,忽见烛光摇曳,隐隐有一端丽仙女立于床前,并对姑娘说姑娘已身怀有孕了。
这个消息令姑娘重新振作起来,同乡人帮她运回了郭毕的骨灰,她将其埋于自己床下,仿佛感到恋人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轻轻拥抱着她,安慰着她。
10个月过去了,姑娘产下一子,相貌与郭毕一般英俊。
姑娘常于床头焚香祭拜,人们好奇,就问她这样做的原因,姑娘就说是在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于是人们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在农历七月初七拜床母的习俗就开始流传了。
拜床母的习俗在一些地方演变成了一种生育信仰,那就是在七夕种生求子的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铺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然后再摆一些制作的微型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有的人家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定高度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元代诗人孙淑有诗道: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
南方各地又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农历七月也正值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做成假的双头莲,造型可爱,颇受时人欢迎。这许多应节植物制作成的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节日的活泼朝气。
在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其中,有用蜡塑造各种形象的,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还有种说法是,蜡制的婴儿玩具就是磨碣乐,磨碣乐在早先传入我国时,即是专门供妇女求子的祭品。对于这一说法,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在诗作中也有描述:
踉蹡儿孙忽满庭,折荷骑竹臂春莺。
巧楼后夜邀牛女,留钥今朝送化生。
节物催人教老去,壶觞拜赐喜先倾。
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
这些习俗,充分显示出宋人当时已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而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一起举办拜织女的仪式。
举行的仪式是,先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在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后,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大家才欢欢喜喜地各自散去。
在七夕之夜,女孩之间还可以在这天结下“姐妹盟”,古时流传有凑齐七位姐妹在月下义结金兰的习俗。据说,在这天夜里结盟的姐妹友谊会地久天长。
当然,有时候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想找七位志同道合的姐妹有些苛刻,但是只要两个人以上即可,主要是借个好日子,增进彼此的友情。
众所周知的织女,在宗教崇拜中,被尊为七星娘娘。而她和其他6位姊妹,即七位仙女会保佑人间未满16岁的小孩,顺利长大成人。
她们是儿童的守护神,民间对护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妈尊称。在泉州、台湾及华南沿海地区就有拜七娘妈的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娘妈的生时,在这一天的黄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门口祭拜七娘妈,祈求子女平安长大。
首先烧香请下神案上的香炉,再准备供品。软粿供品用糯米搓成,类似汤圆,在中心用手指压一个凹洞。因牛郎和织女一年才相会一次,难免会难过,有情的信众便将象征“一家团圆”的汤圆压个凹洞来盛装他们的眼泪。鸡酒油饭即糯米饭、胡麻油、酒、鸡合煮而成的饭,还有牲礼、水果等。
香花供品有圆仔花、鸡冠花、茉莉花、凤仙花等,一为多子,一是浓香,取子多、香火浓的意思。清水一盆,新毛巾一条,意即让七娘妈洗手洗脸,还有凸粉、胭脂、红纱线等。
此外,还需金纸、寿金、刈金、烛等,祭祀的仪式和一般祭祀相同。黄昏时在门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结束后,将部分花、粉、红纱线抛上屋顶,供七娘妈化妆使用,一部分则留给自己用,意思是可以变成像七娘妈一样,手巧又美丽。
拜过七娘妈后,还要另外准备一份鸡酒油饭、软粿,在床头拜谢“床母”,烧三炷香,感谢并祈求床母保护幼儿好睡、好喂。
祈求完毕,将香插在缝隙安全处,稍待片刻,手持“床母衣”拜供,床母察纳后,加以焚烧,就完成祭仪。
虽然此习俗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旁注]
科考 明、清各省每届乡试前,由提学官主持的考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亦称科试。岁、科考格的生员又按照成绩分为“附学生员”、“增广生员”“廪膳生员”和“贡生”。
白绫 一种布料,就是白色的绫罗。绫是我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类。最早的绫表面呈现叠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绫有花素之分。传统花绫一般是斜纹组织为地,上面起单层的暗光织物。绫质地轻薄、柔软,主要用于书画装裱,也用于服装。
孙淑 元代诗人傅若金之妻.她的父亲孙周卿,是个作曲家,所以以小令为多,散见于各家曲选中。《玉镜阳秋》评论她的诗时说:“淑诗学字,是女郎语,冉弱静好,每一讽咏,想见妆铅点黛时气韵。”
农历 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义结金兰 按照习惯,结拜的时候按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写出每人姓名、生日、时辰、籍贯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一起读誓词。
七星娘娘 也叫七星妈、七娘妈或七星夫人,是我国南方和台湾一带民间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指的是天帝的女儿,有的说法特指织女,有的则是指天帝女儿中不包含织女在内的6个姊妹。人们认为幼儿能成长到16岁,期间受了神仙的庇祐,所以满16岁时,要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参加成年礼,以感谢神明的保护并宣示小孩已经长大。
寿金 古代人民流传下来的用于拜神求圣的民俗用品,以达到祈福、延寿、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寿金又以大小分为大花、小花寿金,因其箔上篆有“寿”字朱印而称之。寿金是金纸中用途最广的一种,主要用来祭拜一般神明,像是关圣帝君、妈祖、城隍爷和土地公等。
[阅读链接]
据说,小孩在白天的时候,是受注生娘娘照顾的,到了夜晚,才是床母担任保护工作。孩童的胎记就是床母为了更好的辨识才作的。
另外,民间还传说小孩在睡觉的时候经常会面带微笑,或者是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人们都说这是床母在教导小孩呢,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吵醒孩子,以免打扰到孩子的学习。
人们在祭祀床母时,祭品须摆放在床铺的正中央,因为这样孩子才会睡得安稳。祭拜时不用筷子,在上香时祝祷说:“日间好精神,夜间好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