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磨碣乐和张挂鹊桥图
宋元时期,七夕活动丰富多彩,出现了供奉磨碣乐的习俗。宋代时期的民间,人们崇尚果实、茜鸡和磨碣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碣乐”,又名磨喉罗,其名来源于音译梵语。
磨碣乐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灵,6岁出家,是一位童佛,本是佛经中的神名,通常用土、木、玉等雕塑,以加衣饰的小人形,元代时人们称之为“巧神”,并加以供奉。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种婴儿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义。民间许多小孩儿还手执荷叶,装扮成磨碣乐的样子。
做磨碣乐泥偶,是经典的七夕节手工,在宋代尤其盛行,明清也一直延续。
每年的七月七,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都卖磨碣乐。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碣乐,已不单是小土偶了,而是越做越精致。磨碣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0.9米,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雕成的。
磨碣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纱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碣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东京城里所卖的磨碣乐,以来自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贡的磨碣乐,其可爱精致自然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金银铸造而成。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
七夕前,修内司例进磨碣乐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珍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蒌金纱橱。
在宋代,有些磨碣乐相当的奢侈,可见磨碣乐在宋代已经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憾的是宋代人广为流传的磨碣乐,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它的可爱形象也难以让后人欣赏到了。
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为:
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可见宋人购买供奉“磨碣乐”不止一个,磨碣乐是要成双配对的。
其实,磨碣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碣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
磨碣乐就是宋代七夕节宋人的吉祥物,“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聋磨喝乐”、“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数颦磨碣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七夕节也是宋代儿童的节日,妇女乞巧求福,儿童乞文得乐。可以说,宋代七夕节是当时的妇女节与儿童节的合成,但以妇女节为主,儿童节为辅。
除了手持荷叶玩耍,民间还有七夕点荷叶灯的习俗。据《彝陵县志》记载:
七夕家家树点荷叶灯,取荷叶极大者,插蒲烛灌脂其中,燃置竿头,于户外树之。
七月正值荷叶生长茂盛之际,每逢七夕,人们都要在门前点燃荷叶灯以示过节。
到了元代,民间还有张挂鹊桥图的习俗。元人杜仁杰散曲《商调集贤宾·七夕》中就记载有:
晚风轻点萤飞,天阶夜凉清似水,鹊桥图高挂偏宜,金盆内种五生,琼楼上设筵席。
另外,元时还有穿“鹊桥补子”的习惯。即每逢七夕,宫人都穿以穿鹊桥作为图案的衣裳,以点缀节景。在元大都,富足人家七夕时要举行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冥衣烧化于坟,谓云送寒衣,仍以新土覆盖。”
到了明代,在皇宫中,在前朝宫女衣鹊桥补子的风俗中,还产生了拜银河的习俗。
如陆启宏《北京岁华记》写道:
七夕宫中最重,市上买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
可见我国古代的七夕风俗,节日气氛浓厚,习俗风尚十分兴盛。
[旁注]
佛经 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我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朱雀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和轸的总称。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此调专咏牛郎和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
县志 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我国最早的地方志是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
杜仁杰(约1201年~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人,元代散曲家。《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由于子贵,他死后得赠翰林承旨、资善大夫,谥号文穆。
《北京岁华记》作为一部明代北京岁时节日民俗志,是我国岁时民俗书写传统上的重要一环,并以特殊的写作意图、写作体例、写作风格丰富了这一传统。对认识和理解明代北京民众的岁时节日生活及其时间观念、审美观念、宗教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阅读链接]
南宋赵师侠在《鹊桥仙》一词中说:“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可见宋人在购买供奉磨碣乐的时候,是要成双配对的。因此,也有人说磨碣乐代表的是牛郎和织女。
根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载:“御前扑卖摩侯罗,多着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
其中的“背儿”是宋代女性通穿的长上衣。这一段记载里说,“着背儿”的是织女,“戴帽儿”的是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