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魁星和七月七晒衣晒书
每逢七夕节,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事文,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
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
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
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
莫笑腰肢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虽丑,但却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
在殿试时,皇帝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
魁星爷答道:“麻面满天星。”
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
皇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后,很满意,于是就录取了他。
关于魁星爷,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他的生日,读书人都要郑重地祭拜。
对于拜魁星的仪式,《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记载:
学人设供奎光楼下,曲径疏篱,海棠、蓝菊、鸡冠,秋色杂缀其间,亦有雅人深致。
拜魁星和拜织女一样,都是在月光下进行。在祭拜时,常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用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个人手拿三种干果各一枚,往桌上投,随它自己滚动,看哪一种干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么那个人就代表那一种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
一般读书人,在清朝时大多购买青蛙来放生,以拜魁星。因为古代的奎与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变为魁星,所以读书人买青蛙放生来祝贺他的生辰,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
然而,这些行为都只不过是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要想夺魁,还要刻苦研读学问才是。
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即晒书、晒衣的习俗。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据说汉朝建章宫的北边,有个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极为瞧不起这种作风。
据说七月七这天,当阮籍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籍则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大布犊鼻裤,即大裤衩曝晒,与绫罗绸缎相抗,予以嘲讽。
有人问阮籍在干什么?
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就是晒衣的著名典故。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牵牛织女》,提到了晒衣风俗: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同为唐代诗人的沈佺期在著作《七夕曝衣篇》,对晒衣风俗的记述颇详: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汉代登楼晒衣服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出晒书的习俗,并受到读书人的无上推崇。
据史料记载,曹操请司马懿出山为仕,那时候的司马懿纵览天下形势,见汉朝风雨飘摇、国运凋零,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但又忌讳曹操的权势,不敢轻易得罪曹操。
于是,司马懿就假装自己有风痹病,身体行动不便,无法上任而推脱了曹操请他出山为仕的好意。
曹操是位奸雄,生性精明、颇爱猜忌,如何肯轻易相信司马懿的这番推托之词呢?于是,曹操就派亲信在暗中监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并下令,如果发现司马懿和他的说法不相符,就立马抓捕他。
但是司马懿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是个政治家,也是个表演家,将病装得简直毫无破绽,无懈可击,几乎连每天监视他的曹操亲信都开始深信不疑了。
眼看着曹操就要召回亲信,不再打算继续监视司马懿了,可是此时恰逢七月七,司马懿竟不免随俗,在家中晒起了书。
当时曹操的亲信早已掉以轻心,并没有留意到在后庭晒书的司马懿。
如果天气一直晴朗的话,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可偏偏事有曲折,大概是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聚痛哭了吧,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司马懿听到雨声,立刻从床上跳起,奔到后庭亲自收书。他那敏捷的动作,如何像一个身体行动不便的病人呢,而这一切,尽收曹操亲信的眼底。
亲信立马回去将这件事情禀报了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没办法,司马懿只好乖乖地遵命回朝了。装病中的司马懿都忍不住随俗晒书,可见这一风俗在当时是多么盛行了。
还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二十五卷说,七月七人人都在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
有人看到他这么做,就问他这样做是在干什么呢?郝隆懒洋洋地回答说:“我在晒书。”
这一方面是郝隆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郝隆也正以此来讽刺那些文人只有书架上的有形之书,却无腹中无形之书,这就是历史上坦腹晒书的著名典故。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七夕一个特别的习俗。在湖南和江浙一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在湖南湘潭地区的《攸县志》中记载:
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一些地区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在广州一带还有七夕拜仙的习俗,但是这个习俗已婚女子是不能参加的,但是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的时候,都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来表示与姑娘节的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石门浦水质清冽,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都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迹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旁注]
打油诗 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
殿试 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榜眼 科举制度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也有人认为,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建章宫 建于公元前104年的汉武帝时期,建章宫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
司马懿(179年~251年),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73岁去世,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郝隆 字佐治,山西省原平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
[阅读链接]
关于魁星爷,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
据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惜运气不济,逢考必败。在那年又一次落第后,他接受不了自己屡试屡败的命运,悲愤地投河自杀了。
岂料,他刚落到水中,竟然被一群鳌鱼托起,并托着他一路升天,成为了魁星。因为魁星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并且能独占鳌头,“独占鳌头”在古代又意味着科举考试一举高中,因此,世人便认为他能左右考生的命运,所以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他的生日,读书人都要虔心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