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夜斗巧和拜月乞巧的盛会

唐高宗有一名嫔妃,叫做徐婕妤,不仅长相貌美,而且多才多艺,神兽高宗的喜欢。每到七夕之时,徐婕妤就会用菱藕镂空雕刻出许多奇花异草,装于水晶盘中进献给皇上赏玩。

这些雕刻物件十分美丽,又极其精巧,唐高宗看后都大加赞赏,赐给徐婕妤珍宝无数。不止如此,七夕节本就有乞巧的习俗,唐高宗便很自豪得将这些物件传阅给众人欣赏,以夸赞徐婕妤的心灵手巧。

到了黄昏,唐高宗亲自将徐婕妤雕刻的物件散放在宫里的桌上,让大家在夜里摸黑寻找,看谁找到的数量多、模样巧,就算谁赢。

因为在当时七夕也叫兰夜,人们就把这个宫廷游戏称作兰夜斗巧。

斗巧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像徐婕妤那样精通雕刻,因此,人们发挥想象,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斗巧方式。

眼疾手快的女子爱比赛穿针引线,看谁穿得又快又多。善于烹饪的女子爱做巧食,看谁做的花样新奇、美味漂亮,喜欢针线活儿的女子则爱比女红,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赏评。

斗巧过后,输巧的女子都要送礼物给赢巧的女子,礼物虽远远不如唐高宗给徐婕妤的奖赏奢华,但女子们都以赢得奖励为荣,喜笑开怀。

据传在唐代有一位渔家姑娘,心仪同村的一位打渔小伙儿,却因为害羞,所以每每见到他的时候,都故意找借口躲避。

七夕节这天,姑娘拿出一幅刺绣,绣的就是小伙儿打渔的场景,可是,这幅刺绣却在斗巧时输给了另一位姑娘,并当做奖品送给了她。

渔家姑娘一来由于输巧,二来又怕赢巧的姑娘从刺绣中看出自己的心事,因此一连几天都心事重重的。

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媒人竟然来到了姑娘家中,为那位打渔小伙儿向她提亲,让这位姑娘是又惊又喜。原来那位赢巧的女子正是打渔小伙儿的姐姐,她看出了刺绣中的人极像自己的弟弟,便偷偷打探,得知渔家姑娘与自己的弟弟两情相悦,却又都羞于开口,以至于两个人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但是赢得的这幅刺绣却又偏偏透漏了姑娘的真情,又借着斗巧的风俗促成了两人姻缘,七夕不愧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月亮象征着团圆、浪漫,与七夕节的气氛甚为贴近,因此,在我国古代许多地区,还流传着拜月乞巧的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前夕,相互熟识的女子们找到一起,商议拜月的相关事情。她们选出一位女子作为带头人,拜月仪式就在她的家中举行。拜月的供品也由这名女子代为购买,所花钱财大家共同承担。

拜月前,女子们须先沐浴,然后换上美丽的新衣,花枝招展地约好的女子家中聚集。她们步履轻盈,笑靥如花,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拜月仪式并不复杂。在庭院内摆放一张小桌,桌上放置香炉,然后将供品一一陈列。有时,姑娘们还细心地采来鲜花,插在供桌上。

香烟袅袅,花香淡淡,裙带飘飘,供品琳琅,女子们低语的声音呢喃轻柔,她们的心事与愿望似乎真的在这美好的氛围中飞上了夜空,传到了月亮那里。

祈祷过后,女子们又陈列出胭脂水粉,以送给织女使用。她们还在供桌上摆放自己的女红,请织女欣赏指点。然后,女子们就可以围绕供桌而坐,开心地吃瓜果、聊天了,她们一直玩到深夜才肯散去。

散去前,她们将供奉的胭脂分成两份,一份扔到屋顶,表示送给织女,一份自己留下,期待能获得与织女同样美丽的容貌。

[旁注]

唐高宗(628年~683年),即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女红 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环,多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我国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媒人 在我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女性媒人又称媒婆或大妗姐。古时的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

[阅读链接]

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民间的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连续数日,乞巧市就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民间的乞巧制品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如剪五彩纸为“仙楼”、“仙桥”,上有牛郎、织女及仙侍从。再如在瓜上刻花纹,称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