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习俗中不同的饕餮盛宴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不断,可谓意蕴丰富。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所谓的巧果就是一种面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蜜糖,除了油面蜜糖外,还要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铠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化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对折为梭形,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制作巧果具有竞赛的性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心灵手巧以及七夕丰富的饮食文化。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我国的历史上,各朝代却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食俗。

例如魏朝流行于农历七月初七吃汤饼。汤饼就是面条。唐朝的节日食品也包括农历七月初七吃汤饼,同时规定农历七月初七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古人认为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

《晋书·天文志》里就说:

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

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还在庭中盛陈酒、脯、瓜果、菜。其中有新鲜水果和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五子”等干果。

在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

在七夕节这天福建仙游每家每户都会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花生。

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半熟拿起来备用,花生也要在锅里炒热拿起,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炒。

农历七月初七,莆仙人有用炒豆祭神祈求平安长寿的习俗,此俗源于古代的“长生节”,也成为“七月半”的前奏,这个习俗非常久远了。

乞巧节在温州是个小节日,民间各家用米粉杂以红豆制成舌状糖糕,称作“巧食”.

据有关资料记载,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带给织女。温州民间也以食“巧”来怀念牛郎和织女的这段浪漫动人的故事。

七月七也被称作“女儿节”,因此,在七夕节之前娘家会送“巧食”给出嫁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织女般心灵手巧。

在山东一些地区,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存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

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巧果子的做法是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

丰富的七夕饮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给人们带来了口福与无尽的欢乐。

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旁注]

铠甲 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三省六部 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24司。

《晋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唐朝房玄龄等撰,记载从司马懿开始至晋恭帝元熙二年的史事。书中虽多矛盾、疏漏,但仍是研究晋史的主要书籍。《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清代将长命缕缠在手足腕,我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以保安康。

女儿节 七夕又是女儿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生下武则天。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妇女们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

[阅读链接]

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叫做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

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

汉朝大科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记载: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檬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