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说明

一、本书著者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著作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我们翻译的这本书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说的《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

二、我们所根据的是由 U.D.乌达利卓夫主编、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于 1949 年出版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经济著作选集》第三卷第二册《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这本《概述》是由 C.B.巴西斯特整理出版的,“注释”也出自他的手笔。

三、原书包括四部分:1、序言;2、正文;3、注释;4、附录。正文又包括四个部分:1、分配;2、交换;3、经济进步;4、政府的控制。

四、本中译本只译述了原书正文中前面三个部分。其中有关“分配”部分,我们删节了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为维护村社土地所有制的引文和议论, 因为这些论文仅对研究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土地制度才有用处。此外,第三部分“经济进步”的最后一节“经济进步的前景”也全部略去了,因为这一节全是翻译小穆勒原著,他自己已申明不发表评论。

五、本书注释有二类,第一类巴西斯特加的注释集中于全书末,第二类有三种:1、穆勒加的;2、车尔尼雪夫斯基加的(简称“车注”);3、编者加的。中译本还加上译者的注。

六、书末的注释次序,全是原书的次序,未作更动,这便于读者查对。由于有些内容已删去,因此,注码有空缺。

七、无论我自己三十年代译的苏联当时最广泛采用的奥斯特洛维季扬诺失和拉皮杜斯合著的《政治经济学》第七版和第八版,还是五十年代苏联科学院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是以■一词表示价值,都没有使用■这个词。可是,在本书中却屡见叹,我们查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译文与穆勒的原文才弄清楚,原来是这样的:■即 value,■即 cost。希望本书读者在对照俄文原著时注意这一点。

八、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本著作,译述穆勒原著很多,约占全书 40%以上。这位大学问家挺有意思:有的英文,如 workhouse,他不译而只拼音;有的如 allotment system,他干脆用原文,并说明因为俄国没有这种制度,还是用原文好。对前者,好办;对后者,很伤脑筋!虽然这种办法及其意义,书中说得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我却找不到我们中国自古迄今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曾经采用过这种办法。曾想音译,觉得也不太合适。思考再三,暂把它译为“配地制度”。不一定合适,特举出请读者不吝赐教。

九、本书译文的初稿,是由我和季云同志共同完成的,主要是由季云同志于业余时间译的。而校对、查对英文原文及其它外文(如意大利文和法文)、修改、审阅和定稿,主要由我负责,所以文责主要由我承担。

十、在翻译过程中曾得到李毓珍同志的帮助,尤其胡企林同志曾提供宝贵意见,统此致谢。

十一、为能力所限,本译本不妥甚至错误之处,由衷地恳请读者指正。

季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