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雄狮——拜伦

我们要谈的最后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位具有秀美和高贵的品质人, 一位眉宇间充满了不宁静的颤动,目光中常发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慨的人。他领带打结的式样成了人人都模仿的榜样。他在情场上的角逐的名气不亚于他的诗名。对其爵位荣衔他是百倍地珍惜,而对文学创作却抱着写着玩玩的业余爱好者的态度。然而,他那横溢的才气又不允许他成为一个业余的诗人。而在他无意当业余者的政治领域中,却真正是个感情用事者和冒险家。这位外表上显得郁郁寡欢,背后深藏着痛苦、不安、天才、高贵和可怕的狂暴的人就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Byron)。

拜伦生于 1788 年 1 月 22 日,母亲是位热情而不幸的妇女,在他诞生前不久就离开了她那放荡、粗野的丈夫,独自从法国回到了伦敦。不久就生下了她唯一的儿子。由于一次据说是发生在孩子诞生时的偶然事故,婴儿的一只脚被弄残废了。这一身体的缺陷成了诗人最敏感的事件之一。

据说,拜伦的双亲身上都具有难以控制的激情。母方的家族史上不乏企图自杀或杀人的人;父方具有英雄的冒险业绩,但又时时表现出不顾一切的放荡。因此,诗人的血管里流着门第极高的贵族的狂暴的血液。

这个生性傲慢的小男孩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的跛足,他容不下别人的任何暗示,但有时,他自己又会不无辛酸地自嘲自己的“瘸脚”。他在学校并不用功,但却对历史和游记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 10 岁以前,心中充满了对东方的憧憬。另外,对于异性的火热的吸引力,很早就显现了出来, 据说他五岁时就和一位叫玛丽·多英的小女孩深情地相爱。

另外,这也是个极爱虚荣的小孩子。当他 10 岁的时候,他的叔祖去世, 勋爵的头衔自然地由拜伦来继承。这孩子听到这一消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跑到母亲那里、询问她是否注意到他变成勋爵以后有什么两样。为了弥补他身体的缺陷,拜伦进入剑桥之后就开始像一个花花公子那样放荡不羁:骑马、游泳、驾车、射击、拳击、打板球、饮酒,希望在这些领域胜过别人。这种在儿童时就表露出的骄傲、激情、忧郁、对旅游远方充满幻想的憧憬以及对真理的爱伴随着诗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他的诗歌中。

1807 年,拜伦把自己写着玩的一些诗收集出版,名叫《懒散的进刻》。

1808 年 1 月,当时最高权威的《爱丁堡评论》针对这一诗集发表了一篇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书评。并忠告拜伦说:不要再写诗了,还是把他的才能和余暇更好地用到别处去吧。这一评论对他的自尊心无疑是个可怕的打击。他当时的反应是一副要与人拼死决战的凶恶表情。但十几年后,拜伦自己说: “我现在还记得那个爱丁堡评论家对我第一部诗集的批评在我身上引起的反响,即狂怒和反抗。”并表明“这决不是他们最后一次从我这里所听到的声音”。于是,他开始埋头于写他那第一篇著名的讽刺诗:《英国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

这首诗是有名的。拜伦在诗中首次表现了他的力量,他的自我意识和史无前例的大胆。他带着“你们想不受惩罚地嘲笑我吗?你们想压垮我这个比你们全体加在一起都更强大的人吗?”这样的愤怒,从此开始了“独自反抗全体”的历程。一年半后,法国的雨果就此事写道:

突然,在愈来愈浓厚、愈来愈弥漫的

一片阴郁的沉寂之中,

响起了一声拖长的可怕的咆哮, 啊,这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在吼叫!

如果说,这次抗争是以诗人雄狮般的咆哮告终的话,那么,由于他与安娜·伊莎见拉·米尔班克小姐的婚姻所遭致的攻击,却使这位诗人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土。一方面拜伦被这位富有的男爵的独生女的纯真和谦逊所吸引,同时又为增加自己的财产,重建纽斯泰德庄园的希望所诱惑,与这位具有一种强烈的英国人的固执性格的人结了婚。然而,由于拜伦天性无法忍受任何桎梏,大肆挥霍使他荡尽了家产,又加之妻子的猜嫉,拜伦夫人在生产大约一个月后,在丈夫的同意下,离开他们那不安定幸福的家,去看望父母。一回到娘家,妻子就提出了离异的要求。

拜伦被妻子抛弃的消息一经传开,公众对他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他被指责为残酷得不近人情,野蛮到疯狂的地步,兽性地和违反自然地贪色好淫。甚至指控他有乱伦行为。这时,拜伦甚至不能平安无事地走在街头。

由于不可能进行辩护和反驳,拜伦尽管一向恃才傲物,这时,也只能低头悄然离去,他写道:“假如人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和咕哝着的一切全是真话的话,我就不配住在英国;假如这些全是造谣中伤的话,英国就不配让我居住。”于是,1816 年 4 月 25 日,拜伦乘船永远地离开了故土。

拜伦的成名作是《查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 年完成第一二章。因为这一作品,诗人曾说自己在一个早晨醒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出了名。这是把游记同抒情相结合的长诗,主人公就是“拜伦式的英雄”恰尔德·哈罗尔德。这是一位浪费了青春年华之后满怀忧郁情绪的贵族青年。忧郁的体质和对享乐产生的过早的餍足,使得他对人生产生了一种厌倦感。于是离开故园,去西班牙、葡萄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名城观光赏景,查观风土人情。

贯穿着这部作品前半部的是那种导致了对大自然之爱的孤独感。独自静坐在岩石上,对着滔滔的河水与广漠的荒原沉思冥想,攀登了渺无人迹的山峦,俯瞰着泡沫飞溅的瀑布——这是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真正的孤独却是处在人群中,却不被人爱,也没有所爱的人。

六七年后,拜伦移居意大利后继续写了本书的三四章。这时,诗人感情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往日大不一样。诗人的孤独感在性质上又起了变化。过去的那种对人类所怀的恐惧感由于环游了人事的世界而变成了对人类的憎恶。因而他再一次地躲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最不适合与人群为伍的人” 做不到随声附和,因此:

哪里有崇山峻岭,哪里就有他的朋友出现,

哪里有波涛翻滚的大海,哪里就是他的家园⋯⋯ 沙漠、森林、洞穴、浪花飞溅的泡沫,

都是他的伴侣;它们所说的是一种共同知晓的语言,

比用他的本国语写就的典章文籍更加清晰, 他也经常地把这些东西抛到一边,

而去细读那被阳光映照在湖面上的

大自然的书卷。

这时,主人公的孤独感逐渐变成了忧郁感。他在极其深切的沮丧之中转向了自然那浩森的洪波——那海洋,那一望无垠、奔放不羁的海洋一扫他胸中郁积的孤独,给予他的苦难以安慰。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像雪莱一样, 拜伦也希望在海洋中寻找弥合心灵的创伤的药剂。但是,就连那波平如镜的涅密湖也没有给主人化带来平静和安慰。于是,这种忧郁已变成了满腔的怒火。接着,哈罗尔德以非常绝望的音调呼叫:

我们从青春进期就枯萎凋零,剩下苟延残喘的光明, 疾病缠身——福泽无份——饥不得食,渴不得饮, 虽然直到最后,在濒临死亡的惨境,

还有一个如我们最初所寻求的幻景仍在把我们诱引, 但一切都太迟了——这样我们就遭受了双重的不幸。爱情、名誉、贪欲、野心——全都一样,

无一不是可鄙的邪恶和毫无价值的幻景,

因为它们虽然名称相异,却都是转瞬即逝的流星, 而死亡就是它们的火焰熄灭之处冒起的黑色的烟云。

但在这种忧郁、愤怒的情绪中还贯穿着对自由的追求。虽在前半部,哈罗尔德就对被征服的希腊人这样大声疾呼: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可知道 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自己拿起刀枪; 必须举起右手,才能把征服者打倒。

现在他感觉到自由思想是一切精神生活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为“思想是我们最后的、唯一的避难所,至少这一处地方仍然将属于我自己”。最后,他以这样的祈祷作为结尾,“但愿我的灵魂所经受的这番折磨并不是毫无意义”!

于是,在这部美丽的诗篇里所表达的孤独感、忧郁感以及对自由的热爱逐渐合成为一种更伟大的感情。随着每一章诗篇的写就,诗人的心胸变得愈来愈开阔、感情愈来愈深刻。拜伦的自我代表了普遍的人性;它的忧愁和希望正是全人类的忧愁和希望。

在写《哈罗尔德游记》的后半部之前,拜伦还写了一系列畅销的《东方叙事诗》。这些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

《莱拉》、《围攻柯林斯》和《巴里辛娜》。这些作品表现了拜伦用韵文讲故事的本领。作品里充满了激烈的行动:搏斗、围城、伏击、火攻、酷刑、还有具有东方情调的爱情、私奔、抢亲、殉情、复仇、搭求、秘密处死等等。移居意大利之后,他又写了几首叙事诗,如《锡莱的囚徒》、《马嗣柏》和

《岛》。

在这儿,拜伦还在戏剧诗上进行了探索。1816 年秋天,他住在瑞士境内大山中,开始写作《曼弗雷德》。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拜伦和雪莱的相识使后者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而在雪莱身上。拜伦更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

思想完全现代化和完全解放了的人。雪莱使这个一直太关心自己的拜伦在精神上受到了一次火的洗礼。而《曼弗雷德》不仅体现了雪莱的思想,在写作时诗人有时甚至根据雪莱的意见改写某些章节。

现在,我们的诗人站在阿尔卑斯山面前,眺望着那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得到了精神上的抚慰。于是他把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化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画:主人公曼弗雷德住在阿尔卑斯大山深处一个古堡之内,虽有呼唤精灵的本领,却只等死亡来临,甚至想跳崖自杀。当女巫问他为何求速死,他回答说:

曾经有个人——

她的形貌同我相像;

头发、五官、甚至说话的声音, 人们说全像我,只不过

她一切柔和而美丽, 她也喜欢孤行独思, 追求神秘知识,一心要了解宇宙;还不止此,

她另有比我温和的力量:

怜悯、微笑、眼泪——我没有这些; 还有温情——我也有,但只给她; 谦逊——这个我从来没有。

她有我的毛病,而优点也属她自己。我毁了她,也毁了我!

女巫听后提出如果他服从她,她可以帮他重见那位他所爱的人。但曼弗雷德拒绝了。一直到他死去,他也没有听命于魔鬼。这也是一位拜伦式的英雄。

这是拜伦的第一部诗剧。之后又写了《维诺》,探讨政治制度问题的《马林诺·法里埃罗》、以《圣经》中该隐杀弟故事为背景的《该隐》和描写威尼斯共和国另一个元首的悲剧的《福斯卡里父子》。

拜伦移居南国后,还写了一首时事讽刺诗《审判的幻景》。这首讽刺诗是诗人对“湖畔派”的骚塞的回敬。1821 年,骚塞这位御用文人为了悼念英王乔治第三的死亡,写了名为《审判的幻景》一诗。写的是如何让这位贤王的灵魂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天国。而这位乔治第三就是雪莱称为又疯又瞎的垂死的老王、国家的耻辱。拜伦读到这首诗后,立即用同一诗题,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景:乔治第三在天堂门口受到了圣徒彼得的阻挡。后来撒旦赶了上来,对天使说他认为乔治不应进天堂,而应下地狱。因为

他永远同自由和自由人作时,

国家与私人,臣民与外敌,一视同仁; 他们只要喊一声“自由!”

便发现乔治第三是第一个敌人。

这时,站在天堂门口代表上帝的迈克尔要求撒旦提出证人,于是,受过政治迫害的威尔克斯等人出场指责乔治。正在更多的证人要出现时,忽然一阵混乱,原来是一个小鬼背着一人来到,此人就是诗人骚塞,

他曾写诗赞美杀国王的人, 他又写诗赞美一切国王;

他曾写诗拥护共和国,不论远近, 然后用加倍的仇恨将它们中伤;⋯⋯

这样一个人现在在天堂的门口,故伎重演,先表示愿替撒旦立传,又要为迈克尔写回忆录,最后则抽出《幻景》的稿子,立刻,天使和魔鬼都避之如蛇蝎。而圣彼得气得把骚塞敲得跌入水中。乔治第三乘机溜进了天堂。

1818 年至 1823 年拜伦写了《唐璜》。唐璜本是中世纪的一个专门勾引女性的花花公子。但拜伦借用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写的是拜伦式的人物。他是命运的宠儿,是个极美貌、很骄傲大胆而又运气好的人。首先是唐璜与朱利亚之间热烈的恋爱。接着是由西向东的航行。途中船沉,一片饥饿和死亡的痛苦惨景;之后,却又是青春的爱情和令人心醉和谐。唐璜与海蒂的犹如一对男女恋神。上空是挂着一轮明月的希腊夜空,眼前是葡萄酒般赫红的大海。一派富丽堂皇的东方色彩。但继之而来的是海蒂的死亡,唐璜受伤,被迫成了脚带镣铐的奴隶。他被卖到了土耳其后宫,在那儿他装扮成少女去晋见苏丹宠后。接着,唐璜从这欢快、色情的场景来到了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场,这里是尸体横呈、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唐璜来到了俄国喀萨琳女皇的宫廷,最后他从东乘坐马车回到了英国。

这首诗其实是《哈罗尔德的游记》的补充。哈罗尔德是沉静在自我之中的拜伦,而唐璜则是经历了世事,已经成熟了的拜伦,这正如拜伦自己不无自豪地说的的那样:“这是一部正像《伊利亚特》之体现了荷马时代的精神一样体现了当代精神的史诗。”

在这部现代史诗的第三章,诗人写了那令多少后人感动的《哀希腊》。这位英国诗人不仅把他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理想表现在他的诗中。而且还付诸行动。1823 年初,从希腊传来争取自由的消息。拜伦放下手头的创作, 去希腊参加解放战争。五个月之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希腊的真实状况。为分配金钱、军火和其他作战物资,他选择了最危险的指挥岗位。这时,他好像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他在一首小诗中写道:

寻求一个士兵的坟墓吧——它时常是不期而遇这对于你是最合适的安息,

然后环顾周围,选好你的葬身之地, 于是便长眠不起。

果然,在一次骑马出游的时候,遇上暴雨,得了热病。1924 年 4 月 12 日病情加重,从此便一病不起。19 日,他说完“可怜的希腊!可怜的城市!—— 我可怜的仆人,”“现在我要睡觉了”这几句话之后,就长眠不醒了。

拜伦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希腊。举国为拜伦致哀。他的遗体被运回英国。教士们拒绝给这位诗人和自由爱好者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以一席

之地。他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