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影子——莎米索

莎米索(A· de Chamisso)是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1718 年生于香巴尼地方的蓬古城堡。他被恐怖统治赶出法国之后,来到德国,当了普鲁士王后路易莎的侍童,20 岁时在普鲁士军队里当少尉。与霍夫曼相反,莎米索对于社交不太感兴趣,却崇拜自然。他那诚恳得有些笨拙的灵魂所渴望的只是在炎热的夏天,赤身裸体,嘴里衔着烟,在花园里溜哒。这一爱好促使他于 1815

年至 1818 年间参加了俄国探险队的环球航行,其结果是《环球旅行》和《一次保险旅行中的观感》的出版。

莎米索的双重国籍,给他带来了精神痛苦,他曾报怨说:“我到哪儿都感到人地生疏,没有祖国,我不得不永远为此渴求。”又说“无论有无作为, 我都是一样痛苦”。正是这种无根的心境产生了他的代表作《彼得·施莱米尔》。这是德国十九世纪最流行的小说之一。其情节的奇特与霍夫曼的小说不相上下。故事说的是彼得·施莱米尔把他的影子卖给魔鬼换取一个用之不竭的钱袋。因为没有了影子,遭来了孩子们的击打、老年人的咒骂。他非常后悔。当他再遇到魔鬼时,便要求他归还他的影子。但魔鬼却要拿走他的灵魂作交换,彼得不愿,把钱袋抛还给了魔鬼。后来,彼得获得一双奇特的靴子,逃脱了人们的责难,周游世界,重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莎米索与霍夫曼的不同之处。后者的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分裂的状态,而莎米索的人物虽然了一度迷失了自己,便最终却又找到了自我。原因就在于莎米索的人物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映。施莱米尔丢失的影子不就是莎米索丢失了的祖国吗?影子虽然虚无缥缈,却像祖国、故乡一样,是一个人的天然财富,是他与生俱来的所有物。因此,莎米索通过丢失自己影子的施莱米尔这一形象表现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最后,莎米索也只得像施莱米尔那样由于年青时过错而被赶出了人类社会,却被抛进了自然的怀抱。地球成了他的一个茂盛的花园,研究成了生活的力量,知识成了生活的目标。

这种丢失影子的主题在他的短篇《失掉的镜像的故事》中又一次出现。故事的主人公把他的镜像留在意大利那个使他着迷的吉乌丽妲家里了,回到妻子身边时却没有了镜像,被儿子发现后,却说镜像只是一种幻觉,丢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自我观察会导致虚荣,分裂自我。莎米索沉醉在自我的分裂中,反而对于失去自我总有一种焦虑感。

莎米索还写有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抒情诗方面,他继承了歌德的传统,同时因翻译法国平民诗人贝朗瑞的政治抒情诗,而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组诗《妇女的爱情和妇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这是一首骑士美人的恋歌。《朋古尔堡砦》是一首怀念儿童时代美丽的家园生活的诗篇。《生活的歌曲和景象》是一些民间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