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公元 936—978 年),字重光,初名从嘉,亦名钟隐,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史称从嘉长相异乎常人,头额甚宽,面颊很大。一般人的门牙均为两个,而他却合二为一,世称“骈齿”。他的眼睛亦很奇特,一双眼球居然有两个瞳孔,世称“重瞳”。重瞳的人极为少见,据说上古帝舜曾有这种生理特征。从嘉的这种异貌“奇表”,时人均视为贵异之征,引起他人的猜忌和嫉妒。从嘉长兄文献太子,视为皇位的竞争对手,对他防范有加,思欲去之而后安。其实从嘉从不与闻朝政;对权力之争,更避之唯恐不及。他把兴趣和精力,均用在闭门读书,“覃思经籍”方面。这决非为了远祸避凶, 故作收敛锋芒,隐藏大志的韬晦之计。他秉性儒雅,酷嗜文墨,“善属文, 工书画”,“知音律”,在文艺领域,造诣极深。从习艺和气质言之,是一个地道的文人学士,怎么也派不上他做封建帝王。他的五位兄长相继夭亡, 按照太子立长的惯例,依次轮到他的头上,这才使他遭受“可怜薄命做君王” 的命运。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从嘉晋封吴王,立为储君,移居东宫。6 月元宗李璟逝于南都(今江西南昌),从嘉即位,更名为“煜”,世称“后主”。
李煜 25 岁继承父位,做了南唐的君主。在继位的前两年(公元 959 年), 李璟已称臣于周世宗,奉行北周的年号“显德”。继位的头一年(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北周灭亡,李煜即位后则称臣于宋,改用宋朝的年号“建隆”。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能征会战,且有囊括宇宙、统一天下的雄心,怎么能“卧榻之侧,尚容他人鼾睡”呢?之所以未及时进兵江南,是因为北方尚未巩固,荆南尚未吞并。李煜亦深知局势严峻,但即位之后,不是采用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策略;而是以进贡珠宝结欢于宋室君臣, 以求苟全东南一隅的绥靖之略。在他即位的那一年,上表乞位,向宋朝进贡“金器 2000 两,银器 2 万两,纱罗丝绢 3 万匹。”这都是江南百姓的民脂民膏啊!此后,凡宋朝出师大捷,南唐必进贡犒师;每逢重大节日,南唐必进贡“买宴”祝贺;吉凶大事,必致庆吊之礼。这种频繁的输贡,使江南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不得不广征厚敛,搜刮民财。据《邵氏闻见录》的记载, 李煜为了弥补“国用不足,民间鹅生双子,柳条结絮皆税之。”税目之奇, 征敛之酷,简直令人咋舌。南唐虽未到山穷水尽的境地,但和乃祖乃父的国运相比,已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了。
李煜这种非君非臣的屈辱生活,还表现在向宋称臣、贬损议制的矛盾行为上。他即位后给宋朝的一切表章,均依南唐臣于北周时的旧例,用“臣唐国主李煜”落款。印玺亦为“唐国主印”。这是宋朝所不能接受的。“唐国” 二字有正统之嫌,这对建国伊始的宋君来说是一大禁忌,所以从建隆二年至开宝四年(公元 961—971 年)的 10 年之间,宋朝给南唐的所有诏书均“诏
而不名”。只具内容,而无称谓,这在古今文牍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李煜多次“乞罢诏书不名之礼”,都没得到宋朝的允许。直至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宋朝屯兵汉阳,做好进兵江南的准备,南唐的危机进一步恶化,李煜将原称的“唐国主”改称“江南国主”,才结束了“诏书不名”的历史。
南唐与宋除名份之争外,仪制游戏也玩弄了很长一段时间。南唐宫殿正脊两端原装饰有作为帝居标忐的构件“鸱(音 chī)吻”,李煜臣伏于宋后必须拆除这种标志。李煜却在未使来时拆下,宋使去后又装上。同样,原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可以衣红,现在只能衣紫。服色的改换,也因宋使的来去而异。贬损仪制方面的矛盾行为,反映了李煜内心深处不甘屈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在国将不国山雨欲来之际,李煜并未图强自保、治国安邦。自开宝元年
(公元 968 年)小周后册立之后,李煜“好豪侈,贪声色”更甚于前。他不问朝政,日以词章与声色为乐。宋朝却利用废朝荒政之机,派遣间谍引导走向更加荒诞的境地。开宝二年宋朝派遣名为“小长老”的谍僧来金陵,以大量珠宝贿赂朝官而接近李煜。在后宫纵谈天宫地狱、因果报应,宣扬命由天定,不可人为的思想,进一步消磨南唐君臣的意志与抗争兴国的信心。并劝李煜在城中多建佛塔,在牛首山多建佛寺,从而聚僧众千余人,广造流言蜚语,蛊惑人心。宋师渡江之后,即以此为兵营,原来是为宋师筑垒。还有一谍僧在采石矶头凿岩立塔,经营多年。及宋师渡江之时,即以之为系绳基础而架设浮桥,兵马渡江如履平地。当宋师离城 10 余里安营扎寨,李煜与南唐大臣毫无察觉。及金陵被围,后主却向小长老求助。小长老对后主说:“北兵虽强,怎能挡我佛法。”于是登城用麈(音 zhū)尾一挥,宋师果然后撤。后主合掌叹异,立命军民皆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声如涛涌,震撼江城。未几,宋师再次攻城,矢如雨卜。仓皇之间令人复召小长老,则称疾不至。
开宝七年(公元 974 年),即南唐“甲戌岁”(宋师攻打南唐,李煜即废用宋朔,用干支纪年),金陵城破,李煜出降。第二年正月,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在汴期间,他致书江南旧宫人说:“此间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说明他的俘虏生涯,是过得极为不快的。为了察悉他的思想动态,宋太宗赵匡义特派南唐旧臣徐铉到李煜住所探听情况。他们会面之后,李煜叹息良久,才懊悔地说:“悔不该当年杀了潘佑、李平。”潘、李二人,是南唐积极主张改革朝政、抗击宋朝南侵之策的倡导者,是抗敌派的中坚。在这个时刻,这种场合,发这种懊悔之情,意在说明,若当年依潘、李二人的主张行事,或许自己不会成为阶下囚哩!说明李煜虽身为囚犯,故国不堪回首,却仍在做复辟梦。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来,的确是极不明智的。这年七月七日,即被宋太宗以牵机毒害死,时年 42 岁。李煜死后,消息传至江南,父老巷哭而祭者甚多。十月以王礼葬洛阳之北邙山,徐铉撰《墓志》推言李煜之死是“历数有尽,天命有归。”旧臣为故主写《墓志》,只能如此而已。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亡国之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位填词的圣手。他在文人词发展方面的贡献极为杰出,在词学史享有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