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蓟十六州

石敬瑭(公元 892 年—942 年),沙陀族人。其父石绍雄(胡名臬捩鸡) 在李克用、李存勗属下屡建奇功,地位仅次于周德威。石敬瑭(音 táng)为绍雄次子,于昭宗景福元年(公元 892 年)2 月 28 日生于太原汾阳里。史称石敬瑭“性沈淡,寡言笑,读兵法,重李牧、周亚夫行事。”是一位思想深沉、富有韬略的大将。庄宗大将李嗣源(即后来的明宗)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时,对他十分器重,将自己的爱女嫁他为妻。庄宗李存勗知其善骑射,武艺高强,命随左右,倚为心腹之吏。天佑三年(公元 906 年)后梁大将刘幽蓟十六州 - 图1 (音 xún)兵犯清平,庄宗兵未列阵,即被幽蓟十六州 - 图2 兵冲垮,敬瑭率十余骑精锐将士冲入幽蓟十六州 - 图3 军,东西驰突,如入无人之境,搅乱敌阵,安全而返。庄宗抚其背赞叹地说:“将门必出将才,此话一点不假啊!”因厚赠金帛,庄宗并以胡人“啗酥”的礼俗,手掌托酥赐石敬瑭食品,以示褒奖之意,将士无人得此特殊恩宠,由此声名大振。同光四年(公元 926 年)庄宗遣李嗣源率兵平赵在礼之乱,行至魏州,军士哗变,欲拥李嗣源称帝于河北。李嗣源佯许其请,欲将哗变之由诉于庄宗,定其行止。这样既免叛逆之责,又可得其实惠。石敬瑭开导他说:“犹豫不决,乃兵家之大忌。一位带兵大将与三军一起哗变,朝廷能宽恕你么?”李嗣源悟其理,称帝之意遂决,命石敬瑭以300 骑奇袭汴城以为立足之地。后称明宗,改元天成。李嗣源夺位,石敬瑭之功最著。

长兴二年(公元 931 年)十一月,契丹、吐浑、突厥屡侵边境,掠夺财物,杀戮边民,朝野震动。当时后唐边境戍卒虽多,而无大将。群龙无首,

战力甚微。朝臣一致推荐石敬瑭、康义诚二人堪当此任。石敬瑭自己亦不愿担任无所作为的禁军副职,愿赴边鄙,建立功业。可明宗久未免去禁军副帅之职,允其外任,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爱婿情深,难于割舍;二怕拥兵自大,萌生异志。或者兼而有之,爱惧交加,故拖延甚久,迟迟未决。史称敬瑭在明宗面前以“辞避”之情免言其事,足见翁婿二人已生嫌隙,“爱惧交加”之论并非虚发。不久边地又奏,寇患愈演愈烈,深入内境,为害愈大。明宗才决定石敬瑭帅边,于中兴殿设宴饯行,翁婿二人演出了一场真假相掺、喜忧混合的“生死别”。石敬瑭捧着酒杯向明宗祝酒说:“我虽身微力怯,对边事一定尽忠尽力。但儿臣远离陛下,无法晨昏定省,以报知遇之恩。”说毕泣泪告辞。明宗亦泪流满面,欲言欲止,不忍其离己而去。当时参加饯行宴会的大臣“怪其过伤”全不知二人此刻的感情是何等的特异和纷杂。此次之别,果成永诀。本年 12 月,明宗驾崩,生死殊途,无复相见了。闵帝即位,改元应顺。

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均对石敬瑭权倾朝野之势,心怀恐惧。同欲夺其兵权,去之而后安。清泰元年(公元 934 年)末帝夺位后,出于安抚仍封石敬瑭为太原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及北京留守之职,北方各州郡的军政大权囊括在石敬瑭手中。此时的石敬瑭,若夺翁家天下易如反掌。然引而未发者,以俟更有利于己的良机。可是手下将士渴望石敬瑭早日登基,自己早得封赏。朝思夕盼, 若大旱之望云霓。清泰二年夏季,未帝派人给戍边兵士送来夏装。当石敬瑭分发夏服时,兵士竟对他高呼“万岁”不止。石敬瑭大惧,当即弹压,处死为首者 30 余人,以明自己的不二心志。可怜这些急于事功的将士,竟然成为石敬瑭刀下的冤魂。这次未遂兵变之后,末帝认定“敬瑭必反”。于是采取防范措施,将他从太原节度使任上,徙置天平,使其撤离经营多年的老巢, 达到挫其权势的目的。石敬瑭断然拒绝。乃召集僚属商议说:“我此次受命太原节度使时,主上对我说:‘北方门户由你把守了,永不调离’。今突然命我徙置天平(郓州军号),是疑我反叛。又今年春节时,公主省亲,辞归之日主上对公主说:‘你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疑我之心,极其明白。且太原地险而粮多,易守难攻,吾当内联诸镇将士,外求契丹援兵,共图大事,诸公以为何如?”掌书记桑维翰、都押衙刘知远等均以为然。乃上表论末帝不当立,请立许王李从益为明宗的继位人。末帝下诏削夺石敬瑭官爵, 命晋州刺史张敬达领兵围攻晋阳。石敬瑭命桑维翰内联诸镇兵马,外乞契丹之援。

天福元年(公元 936 年)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大军自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旌旗相继五十余里。将抵晋阳,使人报知石敬瑭说:“我军即刻破贼,行么?”石敬瑭使人回报说:“皇帝大军出击,务要成功。贼众势大,可事休整,以利战斗。”石敬瑭使未至,而两军已战。唐将张敬达、杨光远在西山之下列阵未成,而先锋高行舟、符彦卿已败迟下来,契丹大军潮水一般汹涌而至,唐军大败,死伤数以万计,遂解晋阳之围。这天夜晚, 石敬瑭出晋阳北门与戎主相见。戎主执石敬瑭之手说:“恨会面之晚。”而石敬瑭却以父子之礼相敬。11 月耶律德光对石敬瑭说:“我观你体貌恢宏, 识量深远,是一国之主的材料。天命归你,时不可失,册封你为天子。”乃命筑坛于晋阳城南,立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改元天福。规定契丹与晋, 永为父子之邦,永结山河之誓。石敬瑭为报答契丹主浩荡皇恩,割让幽、涿、

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等 16 州给契丹,

并每岁向契丹进贡帛 30 万匹。至此,石敬瑭是以割地、输贡、称臣、称儿为条件而换取契丹授给他的后晋王位。这笔交易,对契丹主来说获利甚丰,得之甚易;对石敬瑭来说,代价太高,屈辱太甚。千多年来,史家提起这一史事,莫不怒发冲冠,口诛笔伐石敬瑭,割州输贡,甘作儿皇,可谓饥不择食, 全无爱国之心。殊不知石敬瑭本出自西夷,父名臬捩鸡,从朱邪入居阴山(今属内蒙),以善骑射常从唐主征伐。生石敬瑭,冒中国之姓“石”,混称汉人,易得汉禄。他本为夷人,对中国自无所爱。对他来说,用别人的财富, 买自己的禄位,利己损人,有何不可。

闰十一月,契丹、后晋联军围攻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将全族人口与亲密将领宋审虔同登玄武楼,纵火自焚而死,可谓悲壮之举。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三年升汴州为东京,改洛阳为西京。石敬瑭在

位 7 年,连年兵乱,且天灾不止。天福七年,后晋所属吐谷浑部不愿降附契丹,契丹主欲兴师问罪,石敬瑭无法处置,忧郁成疾而死。其侄石重贵继位, 史称少帝或出帝。开运三年(公元 946 年)契丹大军南下,攻入开封,俘出帝石重贵北迁,后晋宣告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