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公元 624 年—705 年)名曌(音 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的父亲武士彟(音 huò)是一个善于攀附钻营的人物。原是经营木材的商人,以从商之道从政,在隋朝末年充当鹰扬府的队正,跻身封建上层社会行列。当隋朝政权朝不保夕的时候,他又改换门庭,和李渊一道起兵反隋,同至长安,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溢封“应国公”。武士彟的这种发迹史,对武则天的为人处世不无影响。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 年),

十四岁的武则天选入后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习称“媚娘”。以“美容止”,“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之身侍奉李世民十有一年。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 649 年)太宗驾崩,其嫔妃视为圣物,依例必须削发为尼,不许再度婚配。武则天无可奈何地到感业寺(供奉太宗灵位之处)出家,从此遁迹空门,朝夕焚香念佛。25 岁的武媚娘,在媚无所施的情况下,万念俱灰,虽生犹死,终日饮泪吞声,成为太宗活着的殉葬品。所幸昔与东宫太子时已登基的高宗李治感情甚笃,重温旧好,这才使陷入绝境的武媚娘脱离了苦海。

高宗李治与武媚娘重逢叙旧,乍看事出偶然,究之实存因果。李治为太子时,就与武媚私情甚笃。太宗忌日,李治到感业寺行香不期而遇,旧情萌发,相对嘘唏。忌日在感业寺行香,这是一个严肃、虔诚、神圣的场合,高宗李治想的应是如何慎终追远,缅怀先帝传国之宏恩,不应顿生邪念,和武媚卿卿我我对泣于神龛之前,实在有失体统。高宗与武媚在感业寺对泣之事, 迅被王皇后得知,她不仅没有给二人设置障碍,并令武氏暗中蓄发,劝说高宗纳之后宫。看来颇觉离奇,实则王氏离间高宗与萧妃之计。原来皇后无子, 萧妃因子贵而得宠,废立之举迫在眉睫,这就是武媚能得皇后之助顺利进入后宫的原由了。武媚于永徽五年(公元 654 年)复入后宫,“卑辞屈体以事后”,以报答王皇后的知遇之恩。俗话说母以子贵,武媚由于在感业寺出家为尼时即为高宗产下了龙子,所以入宫之后所得宠幸更远胜于萧妃。王皇后深悔引狼入室,又与昔日情敌萧妃联合起来共揭武媚之短高宗不仅不为所“惑”,反而册封武媚为“昭仪”。武媚就是在这种有恃有宠的情况下,于永徽六年展开了夺后之战。她首诬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以巫祝的“厌胜”之术诅咒自己,挑起高宗的恶感;继之以其女暴卒之事,诬为皇后所害, 借以丑化皇后母仪天下的形象,以坚高宗废后立己之决心。在这两个回合的打击之下,王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正当高宗废立犹豫之际,中书舍人李义府“先意希旨”迎合高宗,上表陈述废后之议,于是在朝中掀起了一场废立之争。代表山东大贵族集团利益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 以武氏既非名门望族又“经事先帝”为由予以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为代表的庶族新进官僚则表示支持。许敬宗向高宗陈述己见说:“一个田舍翁若多打了几斗粮食,也想将原有的丑媳妇换个漂亮的老婆,何况一国之君的废旧立新之举呢?”主张废立之议起决定作用的人是李勣。一天,拥有重兵的元老重臣李勣入朝,高宗问以废立之事,李勣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巧妙地提醒高宗:“这是皇上的家事,无须询问别人;别人也无权说‘可’与‘否’。”这就有力地支持了高宗的废立之议。高宗心里明白,朝野反对武媚为后,主要不是嫌她门第低微,是因她“经事先帝”。于是在立武后的诏书中告知天下:高宗作为太子时而与武氏相识;武氏行为端庄,有母仪天下的品德;先皇鉴于武氏品德高尚,仿效汉宣帝赐宫女王政君给太子为妃的先例将武氏赏赐给我了。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冬十月武则天得以皇后身份进入李唐王朝最高统治行列,为实现她的称帝理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武则天初立为后,即大肆诛灭异己。原后王氏原妃萧氏是首要诛灭对象。她将王萧二人各杖一百囚于别院,后又借故施以酷刑。断其手足,浸泡在酒瓮之中,刑称“骨醉”,死后又拖出斩首,并改称“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以泄内心之忿。第二批诛灭对象是反对立她为后的元老重臣。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她指使许敬宗、李义府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

来济勾结褚遂良谋反,这年 8 月贬韩瑗为振州(今广东崖县)刺史,贬来济

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贬褚遂良为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褚遂良等人遭贬之后,武则天要打击的对象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乃山东贵族首领,又是国戚,并是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处置此人实非易事,乃阴令许敬宗“伺其隙而陷之”。恰好有一个名叫李奉节的洛阳人密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营私,许敬宗逼他承认与长孙无忌谋反。由长孙无忌“谋反” 事又扩大打击范围,攀连牵扯到褚遂良、柳奭、韩瑗三人有鼓吹煽动之罪。显庆四年(公元 659)四月贬长孙无忌于黔州(今四川彭水),7 月令人逼迫长孙无忌自缢,并斩杀柳奭、韩瑗。武氏进行的大规模整肃清洗诛灭异己的工作,计罢斥了 20 多位反对他的官员,并提拔了李义府、许敬宗等新贵,从而牢牢地控制了朝廷大局。

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冬十月高宗李治健康恶化,“苦风眩,头重, 目不能视”,将朝廷的一切奏章让武后处理,这是武氏公开参预朝政的开端。不久,高宗大权旁落,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深感放权易收权难。特别是高宗的一切行动都被武后控制感到十分不满,乃密诏西台侍郎上官仪商议对策,命他起草废武后之诏。事情为武后所知,诬上官仪与前太子李忠等犯下“谋大逆”之罪于当年 12 月处死。此后对高宗的控制更为严厉。高宗上朝视事,武后必垂帘听政于后,事无大小必经武后首肯方可施行,升、降、生、杀大权,均由武后决定。当时朝臣称高宗与武后为“二圣”,即两个皇帝的意思。

高宗为了保住李唐皇系,想禅位给太子李弘,以削弱武氏的权势。李弘乃武则天所生长子,虽有母子亲情,但李弘之立对她不利,私以毒汤药死, 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唐高宗让李贤监国,武则天又废李贤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永淳二年(公元 683 年)高宗病死,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

天以皇太后的身分临朝执政。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武则天又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帝,称为睿宗。这种走马灯式的改朝换代在朝野之间引起巨大不安,一场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便公开化了。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皇唐旧臣”徐敬业等人以拥戴中宗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大, 在朝廷内得到“受遗老臣”宰相裴炎的呼应。武则天迅速派 30 万大军讨平徐敬业,并处死裴炎和为裴炎辩解的武卫大将军程务挺,武则天又取得称帝前的重大胜利。在武则天称帝代唐之势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李唐皇族被迫孤注一掷。垂拱四年(公元 688 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越王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相继起兵反武,前者只有七日,后者也不过二十天即被武氏派兵平息。天授元年(公元 690 年)武则天 67 岁时,以睿宗为首

的 6 万人联名拥武则天为帝,改国号为“周”,习称“武周”,改元“光宅”, 而她自己则更名为“曌”(同“照”)。

武曌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持新贵集团,提高其社会地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高宗时代,武曌曾下令重修《氏族志》并更名为《姓氏录》,把后族列为第一等级,其余一律以官阶高下分为几等。据此,一个普通士卒出身而升至五品官阶者,亦可列为士族,跻身于世家大族行列之中。这种《姓氏录》受到庶族阶层的拥护,却遭到旧贵族的反对。为了压制旧贵, 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网罗新进人才。在太宗贞观 23 年之中,只选拔进士

205 人,而高宗武后统治的 55 年之中,所选进士多达 1000 多人。天授元年

(公元 690 年)武曌亲自策问举子,表示敬重人才,以笼络天下文士,从此开创了中国科举史上“殿试”的先例。此外,她还进行武举考试,选拔将才。

武周以前,地方向朝廷进贡的清单上,方物列在前,举荐的贤良列在后。武曌登基后,则倒过来,先人后物,以示对贤良的尊重。除地方荐贤之外,还允许自荐。她在洛阳铸了四个铜匦(间 guī),其中“延恩匦’,即鼓励文人将诗文投入以自荐,有真才实学者,照样可以录用。对于有能力的官吏, 皆予重用。由科举出身的狄仁杰,高宗朝做过大理丞,一年之内把积压下的一万多件旧案,处邢得公正妥帖,受到朝野称颂。武曌执政后,两度出任宰相,提过许多批评和建议,为巩固武周政权有巨大贡献。武曌一方面任用贤吏,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她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人,奖励密告, 滥杀无辜,除诛灭李唐宗族及元老重臣外,还滥杀了大批中下级官史和平民百姓。

武氏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在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提出地方官吏考核政绩标准,凡做到耕地增亩、粮食增产,就有奖励;凡使原有户口减少、土地荒芜、粮食减收的则予惩罚。故此,在武周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仍呈现发展趋势。武氏登基之前,唐朝只有 380 多万户,至她退位的神龙

元年(公元 705 年),人口增加到 615 万户。总的说来,武则天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女政治家,在“纳谏”和“用人”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