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称帝
唐代的开国之君李渊(公元 566—635 年),先世本为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西魏的宇文泰割据关中之后,将西迁汉人的郡望统统改为关陇,借以消弥地缘政治背景的鸿沟,淡化移民的乡土观念,促进汉胡民族的融合,
以巩固根基不稳的割据政权。在更改郡望的潮流中,李渊的祖辈表现出特有的聪明智慧。他不仅否认自己是由河北赵郡西迁的“外来户”,还伪称自己是西涼李暠(音 hào)的嫡传子孙,祖祖辈辈是西狄道(今甘肃临跳)的土著胡人。由于具有这“纯种胡人”的身世,自然赢得宇文政权的信任和重用。李渊祖父李虎,为宇文泰政权的割据立过汗马功劳,官至太尉,是统领府兵的六名柱国之一,死后追谥为唐国公。他的父亲李昞,承袭爵位,在北周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这种显赫的家世和“纯种胡人”的血统,为李渊的政治发展开辟了广阔前途。
李渊生于长安。古人称颂历史上的圣君贤相,除了褒誉其功业,还往往称羡其异于常人的生理特征,为其神化和偶像化服务。相传“舜有重瞳”, 而《新唐书》则称李渊“体有三乳”。欧阳修、宋祁特记其异,大概以为这就是贵为开国之君的贵异之处吧。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皇亲国威,自然充分享受浩荡皇恩。乳臭未干的李渊,7 岁即袭封爵禄,享受“唐国公”的殊荣。长成以后,历任谯(今安徽毫县)、陇(今陕西陇县)、岐(今陕西凤翔)等州刺史,权重一时。比李渊小 3 岁的杨广,是其表弟, 即位后称为炀帝,更把李渊视为自己的股肱,社稷的栋梁。先外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继而迁为殿内少监,复擢升为卫尉少卿。大业九年(公元 613 年)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
平息杨玄感的兵乱,并兼管关右诸军事务。大业十一年(公元 615 年)又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利用他的权势和威望,调和矛盾,绥靖动乱,安定民心。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又委以隋朝军事重镇太原留守的重任。至此,李渊已权倾朝野,身系安危。他自觉羽毛已丰,渐萌异志。于是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伺机而起。从此,太原即成为李渊这条潜龙的发迹升腾之地。
隋朝末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在捣毁隋朝的上层建筑、摧毁隋朝有效统治力量之后,农民起义性质的战争逐渐向封建大统一性质的战争转化。各地豪强势力与农民起义队伍合流,从改朝换代的政治目标出发而打出反隋旗号,动摇了隋朝的政权基础,加速了隋朝的覆亡。仅以大业十三年为例,就有梁师都在朔方(今陕西横山西北)、刘武周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薛举在金城(今甘肃兰州)、李轨在武威(今甘肃武威)、萧铣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与农民义军合流的豪强势力,先后打出志在改朝换代的反隋旗帜, 使隋朝社会从西至东,从南到北,沸沸扬扬,危如累卵。在这山雨已来、狂飚怒吼之际,李渊已看到隋朝大势已去,自己没有力量挽狂澜于既倒。与其和隋朝的这条破船一起沉没于反隋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如另造新舟新辟航道化家为国,驶向光明的彼岸。何况他那嗜杀、忌能成性的表弟隋炀帝,这时已对他防范有加,猜忌迭起。就在李渊抵御突厥扰边无功之际,炀帝特遣使者拘捕李渊赴江都问罪。炀帝这一逼上梁山之举虽未果行,但李渊父子已深深感到危在旦夕,必须采取非常措施以自保。在李世民“事急矣,可举事” 的劝诱之下,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五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杀掉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将,毅然打出了反隋的旗号,迈出了兴唐灭隋的第一步。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迅速做出了富有政治远见的重大决策。他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议和,表示愿意永远结为盟好,并请求始毕可汗派出兵马协助伐隋。这不仅消除了他挥师南下的后顾之忧,还得到外来的兵援,壮大了自己声势。进而招募兵员,制造弓箭,畜养马匹,积极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与
此同时,李渊广泛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地位,争取士族地主官僚的拥护,把自己说成是他们富贵利禄的保护人。他还能“卑身下士”,寻求庶族平民阶层的支持,又把自己打扮成这类人士利益的维护者。李渊这类争取社会人士支持自己的活动,收效很大,在兴唐灭隋的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均得到他们的巨大援助。李渊善于审时度势,利用各种力量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服务。当他挥师南下进攻长安之际,正是李密的瓦岗军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之时。他致书李密,卑辞推誉,虚己待人,约定共同灭隋,共享胜利成果。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李密的瓦岗军,阻挡东都洛阳隋军的袭击,以利于大军西进,攻占长安。李渊军队于大业十三年 7 月南下,
这年 11 月就攻拔长安,进军之快,攻城之速,战果之大,实在令人称羡。这与瓦岗军从侧翼保护,阻挡隋军的袭击和增援是密不可分的。
李渊占领长安以后,本可以立即称帝建国,制定法统,君临天下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从有利于兴唐灭隋的战略高度,十分策略地处理诸多棘手的政治问题,又一次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李渊自己不仅没有称帝,反而将隋炀帝只有十三岁的孙子、时任西京(长安)留守之职的代王杨侑立为傀儡儿皇,称之为“恭帝”,改元“义宁”。不仅如此,他还遥尊身处江都的表弟隋隋炀帝为“太上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意有三:一是拥立恭帝, 使对立的政治、军事势力,找不到向他兴师问罪的借口,而自己又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二是恭帝虽为傀儡,但可用他来树立尊隋的正统之名,宣扬忠君的人臣之义,借以招纳隋朝的旧吏,收降各路叛军,安定海内民心。三是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是用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合法手段,取消隋炀帝作为一国之君的合法皇位,搬掉李渊称帝途中的巨大障碍,让炀帝吞下无可奈何的政治苦果。李渊攻拔长安后的这种种举措,收到了巨大成效。控制了敌对政治势力、巩固了已得政治成果、为最后全面夺取政权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大业十四年(公元 618 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这一巨变给李渊全面夺取政权创造了良机。五月恭帝杨侑禅让皇位,李渊三让而称帝,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立长子建成为太子。以次子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封四子元吉为齐王。经过一段时期的东征西讨,终于四海一家,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