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分布上的地区差异,即使是那些淡水资源总量较多的国家,也不免为此而常常感到头痛。为了将丰水区的水调往缺水的地区,以缓和或解决缺水区的供水矛盾,世界上不少国家,现都在尝试跨流域调水。如美国、前苏联、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都各自有本国的调水计划。有些国家的计划在实施后,已取得了巨大效益。拿我国来说,近年来所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唐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等,就有很大成效。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也解决了旁遮普平原的灌溉问题。埃及尼罗河—西奈半岛引水工程,使西奈绿州生机勃勃。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图 2—26),是我国最大的调水工程。此工程调水线路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东线”一期工程,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后,已经开始进行。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调水, 其线路是:在江苏省扬州附近抽长江水,沿京杭运河以及与它相平行的部分河道,向北调水,流水经淮河水系,在山东省东平和梁山县之间穿过黄河, 进入海河水系后,仍沿京杭运河继续北送至天津。输水总干渠长 1150 公里(加

上分干渠总长 1820 公里),其中黄河以南 660 公里,黄河以北 490 公里。黄

河是全线的最高点,穿黄处水位比抽水处长江水位高 40 米,故需在黄河以南

设 14 个梯级抽水站,以逐步提高水位。穿过黄河后,水可以向北自流。第一期工程为修通长江到黄河南岸的输水线路(这期工程又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于 1985 年通水、通航到山东省济宁;第二步于 1990 年前通水到黄河南岸的东平湖)。第二期工程再送水到天津。“中线”工程计划先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以后延长至长江三峡水库)开始,引水通过湖北、河南,进入河北, 最后到达首都北京。供水面积达 15.5 万平方公里。中线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但需要开挖新渠道(1241 公里),工程很大。“西线”工程是在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处引水,将水调往黄河上游,供西北地区缺水区使用。东、中、西三线调水工程完成后,将使我国北方的缺水局面得到很大缓解。

前苏联也曾实施一个庞大的调水工程,即“西伯利亚三大河流倒流计划”,也称“北水南调”计划。订此计划的初衷,是想把流入北冰洋的伯绍拉河、鄂毕河等,通过人工筑坝,将河流拦腰截住。当水位提高后,使水改变方向,倒流进入南部干旱区,以改变南方的沙漠和半沙漠干旱区面貌,使工农业用水得以保障。此计划于 1982 年由前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实施。但由于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原因,该计划实施了四年后,1986 年 9 月,前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又通过决议停止了这一工程。据西方专家推测,这项工程光挖的土沙量就要比巴拿马运河多 100 倍,总投资将超过 1000 亿美元。

计划如果完成,每年可将 120 亿吨的淡水送往干燥的中亚斯捷普地区,而且还兼顾补充里海和咸海一部分水源。从当时苏联国内的经济实力看,完成如此大的计划,显然是不容易的。最后,工程只好夭折。

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也雄心勃勃,其中最宏大的工程是普阿松公司所提出的建立“北美水电联盟计划”。该计划是设想把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多余水,调往加拿大其他地区及美国的 33 个

州、大湖地区和墨西哥北部诸州。初估造价为 1000 亿美元。工程如果完成,

可提供足够的水灌溉美国和墨西哥 260 万公顷耕地,并向美国西部城市供

水,同时在沿线还可建立电站,发电装机容量达 7000 万千瓦。

非洲是世界上最热的大陆,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有 777 万平方公里,为英国面积的 31 倍。1985 年,意大利和扎伊尔当局,也提出了一项名为“特朗斯卡”的引水工程计划。按此计划要求,在非洲大陆上,将开挖一条长 2500 公里长的运河,把扎伊尔水引向中部的干旱非洲,然后再引向撒哈拉沙漠地区。计划每年从扎伊尔调出水 1 万亿立方米,经过喀麦隆沙漠,引向非洲内陆的乍得湖。此工程完成后,可灌溉 5 万~7 万公顷耕地,并可发电、航运。由于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才能实施这一计划,故目前此计划仅停在设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