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气也“分层”
固体地球分层,大气也分层。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分层,故称“大气层”。根据人类对大气的考察研究,发现地球的这个气体圈,在垂直方向上,从地表到高空,物理性质有着显著的差异。根据大气上下的物理性质(温度、成分、电离状态、运动状况等)变化,由地表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等五层(图 2—19)。这种层状结构,是宇宙因素(主要是太阳)和地表因素对大气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 对流层
为地球大气中最低的层。其底与地面相接,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 17~ 18 公里,在中纬度为 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 8~9 公里。由于大气对流作用,冬夏强度不同,因此任何地点对流层的夏季厚度都要大于冬季。如南京
(北纬 32°)的对流层厚度夏季为 15 公里,冬季缩为 11 公里。在各大气层中,对流层厚度最低,但它却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都集中在此层。在这个层中,空气的温度主要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增热,因此愈近地面,受热愈多,气温愈高;高度愈大、气温则愈低。平
均每升高 100 米、气温要下降 0.6℃。如地处长江边的庐山(海拔 1474 米)、在盛夏的 7 月,其平均温度就要比在它咫尺的山下九江低 7℃,成为著名的“凉岛”,为我国盛夏避暑胜地之一。
根据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递减变化计算,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可降至-83℃;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气温约为-53℃。由于对流层空气能作上下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 进而导致了一切天气现象的形成。人类所见到的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 基本上都是在对流层这个大舞台上“公演”的。
-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 55 公里的高空,为大气的平流层。这里空气流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相当平稳,故有“平流层”之称。像对流层出现的那些天气现象,在本层已经看不到了,有时在底部可以看到一些分散的珍珠色贝母云(也称珠母云)。现代民航飞机,在平流层飞行,会感到平稳安全。气温在本层没有什么变化,仅仅是到了 25 公里的高度,由于臭氧含量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致使温度很快上升。到平流层顶,气温可达-3~-17℃。
-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 85 公里左右是中间层。中间层随高度增加温度迅速递减, 到顶部气温可降到-83℃以下。中间层的最低部,有时可出现夜光云。本层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故又出现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 暖层
本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 300 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以上,像铅、锌、锡、锑、镁、钙、铝、银等金属,在这里也会被熔化掉。本层之所以有高温,主要是因为所有的波长小于 0.175μm 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暖层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 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其中 100~120 公里间的 E 层和 200~400 公里间的 F 层,以及介于中间层和暖层之间,只在白天出现,高度大致为 80 公里的 D 层,电离程度都较强烈。电离层的存在,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远方之所以能收到无线电波的短波通讯信号,就是和大气层有此电离层有关。
- 散逸层
指 800 公里高度以上的大气层。由于这里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不断加温, 空气粒子运动非常之快。又因距地面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已很小了,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很容易散逸到星际空间,所以本层称之为“散逸层”。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在地球大气层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 可伸到 2200 公里高度,称为“地冕”。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向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