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地轴转——地球自转

从电视上,人们常常会欣赏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突然把左脚尖支起,抬起右脚,扭身一转,顿时会绕自身的“轴”飞快地旋转起来⋯⋯

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也有像滑冰运动员一样的本领,以南北地轴为轴,自西向东做自转运动。其转速之快,比火车(每小时 60 公里计)要高

28 倍。地球的这种旋转方式,人们称其为“地球自转”(图 2—4)。地球自

转一周的时间约 24 小时(精确地说是 23 小时 56 分 4 秒),也就是一昼夜。

  1. 免费太空游

人类在地球上,不管你出门还是在家呆着,你都会天天享受着免费的太空之旅。因为地球无时无刻都在带着你在太空中做自转(还有公转)运动。而且除南北两极外,其速度都是比较高的。可“坐地日行八万里”以上。地球用这么高的速度进行自转,带我们去太空中旅行,为什么人们并没有感觉出来呢?我们不妨就拿坐火车做比喻吧。当你乘一列飞快的火车向窗外看时,会感到铁路旁边的树木、农田、工厂、房舍都在向后奔跑,如果不是因为火车的震动和颠簸,真不会觉得火车在前进哩!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的山林、田野、房屋和空气等,自然也都在跟着地球在做“旅行”运动了。因为地球几乎是在真空中运行,运动时又受不到任何摩擦和阻力,所以运动非常平稳,以至我们感觉不出地球在转动,反以为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动呢。

  1. “瞧着”地球自转

有一种科学实验,能让你亲自瞧着地球在做自转运动。这个有名的实验, 就是傅科摆实验(图 2—5)。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 1868 年)于 1851 年在巴黎的一个大厅里首次做的。这套装置,主要是一根

长度为 200 英尺的细绳,末端悬吊一个 60 磅重的铁球,做成一个单摆。铁球下装一细针,球摆动时,针可在地面铺的沙层上划出记号。由于地球自转, 地面的沙层盘可以随地球的旋转而旋转,因而可看见摆动面对于方位盘不断

地改变方向。摆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在南半球是反时针的(图2—6)。

摆的旋转周期在两极是 24 小时;在赤道上傅科摆不旋转。在巴黎,每小时偏 11°多,每 32 小时偏转一周(360°)。不同纬度上,摆动平面每小时偏转的角度 a 等于地球每小时自转的速度与所在纬度正弦的乘积,其公式为:? =15°×sinψ(ψ为所在地的纬度,? 的单位为度)。如北京的ψ=39

°54',可计算出北京傅科摆每小时的偏转角度为 9.6°。在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装有一个我国自制的“傅科摆”,可供人们观察地球自转之用。如果你到北京旅游,请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观赏的机会。

  1. 地球自转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角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上某一地点转动的角度,称作“角速度”。大小用角度值表示。角速度与该地点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没有关系。地球一昼夜(粗算 24 小时)旋转一周,即 360°,所以每小时转动 15°,每分钟转动 15 角分,每秒钟转动 15 角秒(图 2—7)。

线速度:地球自转时,地表面上任意一点的速度,叫“线速度”。即该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单位用米/秒表示。这个弧线长和地球纬线的方向是一致的。线速度的大小,和各地的地理纬度及测点的海拔高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海拔高度相同的地点,在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两极最小。地面任意点的线速度可用公式 465cos? 米/秒来计算(? 为任意点的地理纬度)。例如,赤道上的线速度为:465cos0°米/ 秒=465 米/秒,即赤道上一个点,24 小时可运行 40000 多公里。通过此公式, 可以求出纬度 30°、60°、90°(两极)各处点的线速度分别为 403 米/秒、233 米/秒和 0 米/秒。北京的地理纬度是北纬 39°54',线速度为 356. 7 米/秒。也就是说,北京的居民即使原地不动,其实他们随地球运动的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快。

  1. 地球在放慢“脚步”

地球的自转速度,仔细观察,有逐渐变慢的趋势。有人对珊瑚的年轮和日轮研究后发现,在 4 亿年前,一年有 400 天;而在 3.2 亿年前,一年减到

了 380 天;现在每年是 365 天多点儿。可见古时与现在比,地球转速在微妙的放慢了。当然,这个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大约每百年只减慢 0.1%秒。变化产生的因素很多,海底扩张,地幔岩流上升,加大了海陆地壳的物质负担就是一例。此外,海水的潮汐变化以及大气、岩石彼此摩擦消耗了地球转动能量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1. 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图 2—8)。

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任何时候,只能有一半向着太阳,而另一半背着太阳,这样就有了昼夜的区别。昼半球与夜半球之间的界线,称做“晨昏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任何地点都有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自转,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就不存在了,向阳的一半地球将永远是白昼,背阳的一半地球将永远是黑夜。那时的地球面貌、将不会是今日地球这个样子, 自然条件会恶劣不堪。有了昼夜交替现象,地表大气温度可以有节奏地进行调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地球上许多过极的自然现象得以扼制。

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由于地球自转北半球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物体向左偏,偏转力的大小,用科里奥利力 D 公式来表示: D=2vwsin? ?

式中,D 代表地转偏向力,即“科里奥利力”;V 为运动物体的速度;W 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从 D 式中可以看出,一般而言,纬度愈高、科氏力愈大。静止的物体,不受科氏力影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从而引起大气运动、大洋中的海流、大陆上的河流等都产生偏向。如北半球河流右岸多有冲刷;开始的北风会变成东北风等等。

地球自转,造成全球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正当正午的时候,距它 180°经线的地方却正当午夜。这说明地球表面每隔 15°经线,时间相差 1 小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全部经度 360°,可划为 24 个时区。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 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各跨东西径 7°30',为中时区。东西另外各 15°经线为东一区、西一区,如此类推,至东西十二时区,即是以 180° 经线为中心的时区。经过国际协议,还把 180°经线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局部地方有调整)(图 2—9)。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两侧,日期整好相差一天。线东比线西要减一天。

地球自转,在赤道处形成最大的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在地球发展史上,对早期塑性态的地球具有很大意义:使赤道处直径变长,两极处直径变短,形成今日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圆体形态。如按地质学家李四光地质力学观来说,全球的高大山系的形成与分布特点,还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