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光剪影

  1. 吴哥寺

吴哥是公元 9 世纪到 15 世纪柬埔寨的古都,是柬埔寨文化的摇篮。以建筑和雕刻艺术为代表的吴哥文化,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吴哥古迹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世界四大奇迹。吴哥的建筑是高棉民族的骄傲,也是柬埔寨国家的标志,柬埔寨的国旗中间就有吴哥寺石塔的形象。

吴哥寺可以说是吴哥 600 多处文化古迹中的佼佼者,它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吴哥寺亦称“吴哥窟”、“小吴哥,”是柬埔寨的名寺和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它位于相距吴哥城 4 公里的南郊,始建于 12 世纪末。

整个寺庙建在一块东西长 1000 多米,南北长 800 多米的地基上,四周绕以宽

达 190 米的濠沟,濠沟内筑有内外两道围墙。寺的主体建筑于一座石砌的台

基上,台基分三层,上层筑有五座石塔,最高一层塔高 65 米,远望好似五朵出水莲花。三层台基的每一层四周都有石砌回廊环绕,回廊上都饰有浮雕, 其中,最低一层的“浮雕回廊”最为精彩。浮雕题材大多取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古代高棉人民反对外族入侵斗争的画面。东廊上雕刻的是“乳海翻腾”的传说,讲的是印度的万物之主毗湿奴与魔鬼作斗争的故事。这些建筑与雕刻整体设计体现了佛教须弥山世界的思想,成为宇宙中心的象征。寺庙第二层台阶四角各有一小塔。各层的四边都有石雕门楼,上下层台阶之间以阶磴相连,阶磴也以石屋顶覆盖。除了廊上的浮雕外,石塔、石门上也都饰有大量美丽的图案,吴哥寺几乎是精美浮雕的组合、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

从 14 世纪中期开始,吴哥王朝屡遭外族入侵,吴哥城多次沦陷。为了避开外患,1434 年吴哥王朝迁都金边,吴哥寺也从此神秘地隐藏在茫茫丛林中达 400 多年。1860 年被重新发现后经修整,现在古寺周围古木参天,翠竹夹道,暹粒河水蜿蜒流过,宽敞的庭院和紧凑的建筑互相配合,成为世人向往的游览圣地。

  1. 泰姬陵

泰姬陵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的亚格拉市郊区,距新德里 195 公里。它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贾汗为他的王后泰姬·玛哈尔所修建的一座陵墓。泰姬多情美貌,很得沙贾汗的宠爱。在一次

出巡途中,她因难产去世,是年仅 38 岁。帝王悲痛欲绝,在泰姬临终前,沙

贾汗答应为她兴建这座陵墓。墓始建于 1630 年,动用了 2 万工匠,耗巨资

4000 多万卢比,历时 23 年,于 1653 年建成此泰姬陵。

泰姬陵背依亚穆纳河,长 576 米,宽 293 米,四周是红砂石墙,整座陵

园占地 17 万平方米。陵墓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通体镶嵌各色宝石。陵

墓的底部是一座 7 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正方形台基,每边长约 100 米。台基上

是泰姬·玛哈尔的寝宫。寝宫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圆顶,直径约 17 米,

顶端还竖有一座金色的小尖塔,离地面约 80 米高。大穹顶四周还有四座较小

的凉亭式圆顶,台基四角又有四座高约 40 米的白色大理石宣礼塔,与中央的大圆顶遥相呼应。泰姬陵前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洁白的泰姬陵的倒影可在池水中出现,上下姿影相映,显得妩媚动人,在月夜观此陵寝,更有一番神秘色彩,宛如游人步入人间仙境一般。泰姬陵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非洲的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但其东北角上却有一带翠绿,这就是尼罗河下游平原和谷地。尼罗河水每年定期的泛滥,不仅为下游带来了肥沃的泥土,而且也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就座落在这里,它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一座伟大的丰碑,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人就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王国,作为国王的法老生前穷奢极欲,任意地挥霍着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切,他们还梦想着死后能复活,因而为他们的尸体——木乃伊挖掘了庞大而豪华的墓室,并且在墓室上修筑了高大的纪念碑——金字塔。

金字塔底面为正方形,四个侧面均为三角形,从每个侧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故起名为金字塔。古埃及修建了很多金字塔,保存至今的有 70 多座,大多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西部,其中,最高大的就是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

胡夫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生前曾动用 10 万人、花费 30 多年时间建造了这座金字塔,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超的建筑技术让现代的人看起来也叹为观止。塔原高 146.59 米(现侵蚀为 137 米),底边每边长 230.35 米,

总共占地约 52900 平方米,四个侧面正对东西南北,与地面的夹角均为 51°

52′。建造这个金字塔共用平均重量为 2.5 吨的石块 230 万块,并且这些石

块大部分都来自于几百公里外的尼罗河彼岸,可以想象,在 5000 多年前没有

任何先进工具的条件下,将这 230 万块石块运来并堆成几十层楼高,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项工程啊!还有更令人吃惊的,230 万块石块堆成的这个庞然大物规则而对称,东南角与西北角的误差仅有 1.27 厘米,石块间虽没什么粘合物却连刀片也难以插入,整座建筑历经几千年巍然挺立而丝毫不变形。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奢侈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大金字塔的墓室在其北坡离地面 18 米处有入口,通过甬道到达地面以下

42.82 米处便是墓室了,这里存放着国王和王后的木乃伊和无数的奇珍异宝。

在古埃及,狮子是权力的象征。在大金字塔附近,有一个狮身人面像, 高达数十米,用一整块石头雕成,面部为胡夫儿子的头像,尽管历经 5000 年风雨,岩石剥落而面容沧桑,但仍就雄伟地卧在那里,威严地注视着一切。

  1. 赤道雪峰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895 米,为非洲第一高峰。被誉为“非洲屋脊”、

“非洲大陆之王”。它屹立在坦桑尼亚东北部赤道与南纬 3 度之间,靠近肯

尼亚边境,是坦、肯两国的分水岭。山基座周长 72 余公里,宽 56 公里。虽身居赤道附近,但峰顶温度常在零下 34℃,峰顶终年冰雪覆盖,寒风怒号, 故又有“赤道雪峰”之称。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死火山,活动期大致距今 200 万~300 万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之列。它的顶部有直径 2400 米、深 200 米的火山口;有

11 公里长的鞍状山脊与马温齐峰(海拔 5149 米)相连。附近有许多次生火山锥。它的熔岩包括玄武岩、霞岩、碧云岩及粗面玄武岩等。

在地球表面的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山地垂直气候带同自赤道到两极所出现的水平气候带有些相似。受气候影响的生物、土壤等, 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规律。自然现象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叫作山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在海拔 1000~2000 米的南坡,有谷物、咖啡、香蕉种植园。2000 米以上的植被是互相错杂的草原和小林,再上为山地森林,在 3000

米处,森林即为高大菊科植物组成的草原所代替。在海拔 4800 米以上的顶部则是终年白雪皑皑的“赤道雪峰”;这种山下、山上不同景观的强烈对比, 使乞力马扎罗山显得格外壮观奇特。

  1. 奥林匹亚村

奥林匹亚村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它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皮尔戈斯之东、阿尔费夫斯河和克拉泽夫斯河之间,一千多年来洪水的不断淤积,已被厚达 5~7 米的泥土掩埋于地下。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到本世纪的 50 年代,经考古学家的不断挖掘, 才使它在沉睡了一千多年后,重新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青铜器时代,这里已有人定居;到了铁器时代,人们在小丘之南建造了万神之王宙斯的神庙。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只是一项祭神活动,到了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才开始举办正式的竞技活动,此时项目很少,仅限于跑步,

而且禁止女子参加。到公元前 776 年,奥林匹克竞技会发展成为全希腊的盛会,女子被允许参赛,比赛项目也增加了很多,如跳高、跳远、铁饼、标枪、摔跤、拳击、赛马、角斗等,每四年一届,定期举行。届时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运动会期间一切战争都要休战,因而奥运会不仅是一个体育的聚会, 也是人们向往和平的表现。这种盛况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公元 394 年,罗马皇帝下令禁止举行奥运会,这项国际性的盛会于是逐渐衰落下去,而奥林匹亚村也渐渐被人遗忘,被埋入地下。

从奥林匹亚村运动场的发掘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出:运动场长 200 多米,

宽 175 米,位于长满橄榄树和桂树的丘陵地带,一侧的看台,仍然保存完好, 石灰石铺的起跑点依稀可见,尽管场周围的建筑物早已成为废墟,但残存下来的石柱直径达两米以上。站在这片废墟上,可以想象出周围宏伟的建筑群, 竞技场内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以及看台上万人喝采的场面。

但人们追求和平的向往一直没平息过,时隔 1500 多年,奥运会的圣火又一次在这里燃起,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所倡导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1894 年在这里举行,于是,更多的人们怀着共同的愿望又走到了一起。此后,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在各

国轮流举行,并且增设了冬季奥运会项目和残疾人奥运会项目,充分体现了奥运会的精神:贵在参与。而奥运会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

至今,每次奥运会的圣火仍然在奥林匹亚村点燃,以象征奥运精神生生不息,也象征着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向往也如同这圣火一样,生生不息。

  1.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的钢铁建筑,是法国巴黎的最高建筑物和游览中心,矗立在市中心塞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是巴黎的象征和标志。它始建于1887 年,历时两年完工,耗资 100 多万美元。是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在巴黎

举行和纪念法国大革命 100 周年,由法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的。它是世界第一座钢铁结构的塔,就以塔的高度来说,它在当时也居世界第一,铁塔原高 300 米,现顶部增设了广播天线,塔增高到 320 米,

在塔高 57 米、115 米和 276 米的地方建有平台。塔内有环形楼梯 1710 级, 现在还有电梯直通塔顶。

埃菲尔铁塔造型奇特,在地面边长为 100 米的四角上各有一条向外撑开的塔腿,塔腿分别由石砌礅座支承,地下有混凝土基础。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线。铁塔共有 12000 多个构件,用 250 万个螺栓

和铆钉连接成为整体,共用了 7000 吨优质钢材。整个塔身,无论从哪个视角观察,处处透空,既显得轻巧,又十分稳重。它酷似火箭腾空,直冲云霄, 又如“云中牧女”,翘首唤羊。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铁塔成了法国广播电视的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

高的天线塔之一。从 1986 年起,铁塔上启用了由 292 盏钠灯组成的照明灯饰, 使夜间的铁塔显得更为五彩缤纷,为铁塔增添了无穷魅力。塔上设有酒巴间、餐馆、百货店等,方便游人。游人到此,登高一望,整个巴黎的绮丽风光, 就可一览无余,因而埃菲尔铁塔成了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碑,成了巴黎的象征。

  1. 世界水城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个城市船比汽车多,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意大利的威尼斯。的确,这个位于南欧亚得里亚海东北角,被 177 条

长短不一的河道分割为 118 个小岛的城市,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世界水城”。

威尼斯的“中心大道”,是一条长约 4 公里的大运河。成反写的“S”形贯穿于市中心。其他的河道如同一张蜘蛛网覆盖着整个威尼斯。“威尼斯” 一词,意为“最宁静的地方”,这里没有汽车的喧嚣,人们只能以步代车或以舟代车,每天数以万计的各类船只在河道中穿梭往来,其中也夹杂着很多“贡多拉”——一种在威尼斯已跑了 1300 多年,两头翘起的新月形小船。

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威尼斯的建立已有 1500 多年了。公元 452 年,由大陆上逃避异族侵袭的难民来到这里,到公元 697 年建立统一政权,此后先

后遭受东罗马帝国和拿破仑的统治,直到 1866 年才正式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该城地处古罗马帝国中心地带,因而威尼斯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这里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建筑风格各异,有哥特式的,有巴洛克式的,等等;古建筑数量数不胜数,其中,有宫殿及寺院邸宅 600 多

座,桥 400 多座,教堂 120 多座,钟楼 120 多座,另外,还有 64 所修道院。

这些建筑中最著名的有圣马可广场,这是为纪念耶稣的门徒、威尼斯的守护神马可而建立的。广场东侧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石柱,其顶部有威尼斯的城徽——飞狮,广场的南、北、西三面环有连拱走廊,广场的中央有著名的圣马可大教堂。广场东西长 170 多米,南北宽 50 多米,漫步其间,成群的鸽子时起时落,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其次,威尼斯也是一个文化艺术之都,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曾涌现出了众多的雕塑家、剧作家、画家和科学家,至今每年仍有很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著名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都在这里举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同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 700 多年前, 马可·波罗就曾到中国考察旅行,回到威尼斯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1980 年,威尼斯还同我国的“水城”苏州市结成了姊妹城市。

由于过度地抽取地下水,威尼斯曾一度面临沉入海底的危险,意大利政府已采取了很多措施,地面下沉基本被控制。

  1. 大堡礁

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有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珊瑚礁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在水下的高地上而形成,珊瑚礁露出水面便成珊瑚岛。珊瑚岛的特点是面积较小,一般只有几平方公里;多沙,土壤瘠薄,地势低平,在退潮时也只能露出海面 3~10 米。

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呈圆筒状单体或树枝状群体,它能分泌石灰质。珊瑚虫最好的生活条件是平均水温 25~30℃,水深 30~45 米的清洁浅海中, 故珊瑚岛多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上。

大堡礁北起自南纬 10℃附近的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附近,绵延伸展 2000 余公里,面积约 8 万平方公里,距海岸约 20~350 公里,北窄南宽, 水深 35~70 米,船舶经此只能沿着几条弯曲而危险的通道航行。

大堡礁状若海上防坡堤,堤内水深 30~120 米,有五彩缤纷的珊瑚露出水面,水中有游鱼、绿海龟、蟹等,宛若海上花园,吸引了鸟类前来觅食, 同时也招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赏。1980 年 11 月,澳大利亚已在大堡礁南端建设面积达 11800 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的海洋公园,供游览和科研用。

  1. 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建了许多具有保护区性质的天然公园,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黄石国家公园。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蒙大拿和爱达荷三州交界处的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这一带在距今 6000 多万年

以来的地质历史的新生代,曾多次发生火山喷发,熔岩溢流,形成了海拔 2000 多米的高原。后来,在新生代的第四纪,这里又三次被巨大的冰层所覆盖, 冰块沿着沟谷向下流动,这就是地貌学上所说的冰川。冰川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一些峡谷、湖盆、怪石等冰川地貌,再加上流水等外营力的长期“精雕细琢”,使这里的地形分外复杂,风光更加奇丽。

黄石国家公园内林木繁茂,到处是茂密的天然森林,森林占总面积的 90

%左右,其余为水面,如黄石湖和黄石河等。森林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如较大的哺乳动物有糜鹿、黑熊、驼鹿、大角羊、美洲小狼等, 林中湖边有许多林鸟和水禽,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最著名的还是这里的热水喷泉。黄石地区地壳多断裂,地下岩浆活动的余热能把地下水加热,地下水在适宜的地质地貌条件下, 由于承压作用,像自来水一样喷出地表,这便成了喷泉,公园内的喷泉共有

3000 多个,人们根据其特征而命有趣的名字。如“老忠实喷泉”,是一个每隔 50 分钟左右喷射一次的间歇泉。每次喷发可持续 2~5 分钟,喷出的水柱高达 27~54 米,半空中散发的蒸气如同一朵白云挂在空中,可持续数分钟不散,围观的游人此时跳跃欢呼,场面之热烈如同节日狂欢。当平静后,管理人员便在标牌上写上下次喷发的时间,因为时间很准,故有“老忠实喷泉” 之名。此外,还有各具特色的“狮吼喷泉”、“河边喷泉”等。

黄石国家公园辟建于 1872 年,建园 120 多年来,这里的一草一木均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保持了原始大自然的风貌。为了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在公园内兴建了多处宿营地和其他设施,供旅游者到这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1. 赤道纪念碑

把地球拦腰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 0°纬度线叫赤道。赤道在地球上横穿许多国家和海洋,有些国家如非洲索马里和乌干达在穿过本土的赤道上建有标志性建筑物,但最著名的是南美洲厄瓜多尔的赤道纪念碑。

厄瓜多尔国名,在西班牙语里便是赤道的意思,故厄瓜多尔有“赤道之国”的称呼。早在七八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曾在厄瓜多尔建立了基多王国,他们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在今日基多城北的卡亚姆韦一带建了一座敞顶的太阳观察站。他们认为,这一带是太阳一年两次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的地方,称“太阳之路”,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赤道,并设了标志。

到了 18 世纪中叶,由法国、西班牙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赤道正是当年印第安人立标志的地方。1936 年在印第安人立标不远的南面圣安东尼奥镇,西经 78°27′8″和 0°纬线交叉处,用棕色的花岗岩块石建了一个方柱形的纪念碑。碑身高约 10 米,四面刻有代表东、南、西、北的西班牙文的缩写字母“E、S、W、N”,碑的顶端放着一个大型地球仪,围绕地球仪中部有一条醒目的赤道线。以赤道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在纪念碑东西两侧的 6 级台阶上分别有用红白两色油漆画的赤道线,有人说,这就是地球上人们可以看得见踩得着的赤道线。到这里的游客,往往双脚横跨赤道线,踩着南北两个半球摄影留念。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赤道进行了多次测量后,发现原定的赤道线有小的误差,于是在 1979 年开始在新测定的精确位置——原赤道线以南约

2 公里处又建了一座新的赤道纪念碑。新碑造型与旧碑一样,只是增大了三

倍,新碑高 30 米,碑体中空,内设电梯,游人可达碑顶俯瞰附近的风光。碑

底座是一个直径 100 米的大圆盘,上有刻度,根据碑身在圆盘上的投影,可以看出南北两个半球的月、日和时。纪念碑附近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和服务设施,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后 记

《少年地理学》是“少年基础科学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册书主要由李希圣同志撰稿和绘图。此外王清廉、曹一新、陈立群、邵晓梅、程钢海、郭锦超、黄健民、张量、李希圣九位同志参加了第三章中第六题的撰稿,黄健民同志还参加了个别图幅的绘制。

全书,由李希圣同志统一修改、定稿。

“少年基础学科丛书” 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