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概述
《失乐园》就全诗而论,从太初谈起,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创造人类; 借《圣经》故事,谈的涉及全人类原罪赎罪的悲剧,实质上说的人类求知求生,追求自由人权,反对盲目迷信,反对封建专制,建立人类社会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涉及天外有天、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无始无终、不断绵延的、无穷无尽的永恒时间,宏伟壮阔,盖世无双。
诗一开头说明全诗主旨后即着手展开主角的活动,由地狱而天堂而地球而伊甸,然后由上帝使者拉斐尔莅临乐园告诫先祖双亲,补叙天国战争及世界的创造,回答有关天体运行的情况。亚当自述自己出世后的情况。夏娃曾做梦,诗人也让亚当做了类似的梦。于是部署定当,高潮到来。第一、三、七、九卷卷首都各有序曲点明诗的进程。第四卷头八行象是悄悄的警铃,标志撤但已来到伊甸。第九卷高潮过后,诗多半转入宗教构架,原罪后果,人世间生嫌隙,多变故,起仇恨,生凶杀,圣子奉命宣判惩罚,但因人知忏悔而为人求情,死亡得以推迟。迈克尔奉命执行任务,向人显示未来的景象, 直到洪水洗击大地,接着又口述圣子投胎入世,上十字架以死赎罪救世,复活升天等等。最后迈克尔在天兵断后下亲自押送亚当、夏娃出伊甸园,悲剧至此结束。前后呼应,秩序井然。但就诗意论,前后相差甚远,头两卷写得气壮山河,最受人们喜爱,末两卷内心戏剧相对减少,显得逊色。当然虔诚宗教人士可能从中发现弥尔顿精辟的思想论述。
有评论家把《失乐园》称作是“一个声音的迷宫”,有的则相反认为“弥尔顿是个音乐诗人,他的意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声音衬映陈述来进行传输的。”我《失乐园》的启蒙老师谢文通先生是以一口纯正的牛津音快速地念得抑扬顿挫就让我进入了爱好《失乐园》的行列的。《夫乐园》是鸿篇巨制基本无尾韵的史诗,不同于精雕细刻的中国诗词的短篇之作,可以供你摇头晃脑地吟诵欣赏。《失乐园》你不念则矣,一念便进入角色,音乐的韵律会使你不知不觉中念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快,有时气尽,还停不下来,让你喘不过气来。念多了,你原来不甚了了的,可能忽而彻底领悟了,甚至让你乐得想背诵。音乐的效果就有这么强烈。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试一试,亲口尝一下梨子的味道。连读的行尾不要停顿,一般的标点也只喘口气,只到成句时才停一下歇气。弥尔顿的诗行连读的特别多,长句也很多。只要气能运得转,最好一口气念完,不行的话才在中间换气。例如,开头第一段二十六行,便是十六行和十行两句。念好了,你就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还感到诗行充满英雄的活力,令人觉得雄伟壮丽,精神振奋。真是妙不可言。就请试读一下开头的几百行吧,那怕试读译文呢,也多少能体会一点《失乐园》“诗体说明”的味道。
更难以言传品味的是弥尔顿造句遣词,用典设喻中借丰富的知识和词语丰富的涵义而引起的情感和形象在弥尔顿笔下的作用。且看迈克尔向亚当展示未来最初的一段吧。
⋯⋯⋯⋯于是双双在神的
异象中上升,这是一座大山, 乐园中数它最高,从它的山巅上极目远眺,半园的大地横躺着
伸展得极遥远,却极清晰地收在眼底。为了不同的动机,那引诱者置我们
第二个亚当于荒野中,在山上向他显示人间所有的王国和它们的
荣耀的那座山,不更高,视野也不更宽。在那儿他目力所及可以俯视
任何耸立着的古今名城,那最为 强盛的帝国首都,从喀西汗的首都甘白鲁坚固的城垣,和奥克苏斯 河边的撒马尔罕,帖木儿的王宫, 到中国皇帝的北京,从那里再瞩目
到伟大莫卧儿皇朝的亚格拉和拉合尔, 往下到黄金的马六甲半岛或波斯王
夏都所在地埃克巴丹,或以后的伊斯法罕,或是沙皇俄国的
莫斯科,或是土耳其苏丹所住的拜占庭,他的眼睛还会看到
上埃塞俄比亚帝国那极远的港口厄尔科科,和较小的海国之王
蒙巴萨、基珞洼以及马林迪和被认为是俄斐的索法拉直到刚果的地界,
以及安哥拉最南部的地方;
或那儿从尼日尔河到阿特拉斯山脉, 有阿尔曼索尔的费兹、苏兹、玛洛哥、阿尔及尔和特累米森诸王国;
那儿上欧洲,和罗马将统治世界的地方。也许灵眼里他也还看到
莫特祖默建都地富饶的墨西哥, 以及秘鲁库斯科,那阿塔拨里帕王
更富庶的建都地,以及没有受蹂躏的圭亚那,它伟大的城市裘雍的子孙 称它是黄金国。
弥尔顿并非在这里卖弄他看来枯燥的史地知识,其实他运用想象力用灵眼将我们带到那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上的最高天去了,让我们不仅看见欧亚非三洲的帝王名城故都,甚至看见地球背面的美洲墨西哥等地,联想到它们帝国的荣耀和特产,就构成一幅历史悠久、空间壮阔的画卷,这是他壮丽史诗的组成部分。再看:
天神们狼籍横陈,惊魂未定, 稠密似瓦隆布罗萨幽谷飘洒
溪流上的秋叶,那儿伊特鲁立亚古木参天枝桠拱接似园亭,或象四处飘浮的
海藻,正好猎户座掀起狂飚
袭击红海的滨岸,浪涛淹没了部西利斯和他的孟斐斯军队, 因为他们怀狠心食言追逐
歌珊寄寓民,后者安然从彼岸 却看到他们尸体漂浮,已折戟 沉沙——这伙天神们也密密麻麻
狼籍横陈,遮满火海,也失魂落魄, 因境遇云谲波诡而惊心悼胆。
这里诗人把败军之将的队伍被打入地狱后的狼狈相比作纷纷落下堆积山谷溪流的秋叶,又比作红海上不可胜数的海藻。自然读者又得查阅注释,特别该了解;诗人出游意大利时曾到该谷一座修道院里住过几天,红海是海藻之海, 法老的部队自然是邪恶的。弥尔顿将亲切的感受与得自《圣经》的寓意重叠在一起了。而且秋天落叶的意象是荷马、维吉尔、但丁、塔索、阿里奥斯托等都曾用过的,无数枯黄飘落的秋叶与红海数不清的海藻连颜色也是很近似的,正如众多败兵残将狼籍横陈在熊熊烈火、有焰无光的地狱火海上好似跟以色列人下海的埃及法老军队,一个没剩下,连人带车马全淹没,尸体漂浮到海边,隔海远远望去,不仅一样狼狈,看来颜色竟也一模一样。相反相成, 设喻重叠,如此类同,令人叫绝。
一座史诗崇高辉煌、恢弘壮丽的殿堂同时必然镶嵌着无数珍珠玛瑙,熠熠闪光。请看夏娃食禁果时造化的反应吧。恕我引原文及译文并略加解释:
So saying,her rash hand in evil hour
Fort-reaching to the fruit,she plucked,she eat; Earth felt the wound,and Natur from her seat, Sighing through all her wocks,gave signs of woe That all was lost
第二行的 eat 在弥尔顿时期即过去式 ate。现在念来与下行 seat 成了尾韵。这样想着,她匆遽的手臂在不幸的
时刻伸向那果子,她采摘,她吃。
大地感到了创痛,造化也由衷哀恸,通过万物显露出愁容, 惋惜全落空。
节奏显然慢了下来以表示哀痛,实际上的尾韵移了一行。痛、衷、恸、通、容、空诸字加强了原诗的谐音。 Sighing 与 signs 则为求念来自然并译出尾韵牺牲了字首谐音而移至字末成句间韵。
IX 888 另一边,亚当一听说夏娃犯下了/这致命的罪过,便立即惊惶失措,/ 呆若木鸡地站着,恐惧的寒流/直钻心头,所有骨节散了架;/从他松弛的手上脱落了给夏娃/编织的花圈,凋谢的玫瑰花撒一地。/写到这里诗已很传神, 弥尔顿又加上了
Holy,divine,good,amiable,or sweet!
How art thou lost! how on a sudden lost, Defaced,deflowered,and now to death devote!
译文:神圣、超人、善良、可爱、又亲密!
你怎么堕落呀!怎出突然堕落呀! 毁玉颜,落花容,这下子注定死亡!
这里诗人用“顿”、“停”来传神。第一行四顿一停,象是亚当着急、搓手的样子,语调由急促转缓慢。第二行两个“怎么堕落”似是简单重复,意义不同一般,显然强调悲痛,“突然”起高峰,继而转入低沉缓慢,重复符合人在极端喜乐与哀愁中思绪起伏跌岩的心理状态和心脏不断回流跳动的生理状态。末行连续四个头韵谐音,妙不可言,令人觉得:美好幸福将丧失殆尽, 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一切都完了。拙笔力所不及,只能以意代音了。
说到简单的重复, IXll“ That brought into this World aworld of woe”(这就给世人带来了一世界哀伤),同行大小写两个 worlds含义不尽相同; XI: 627“This world erelons aworld of tears must weep”(这世界不久必哭泣成泪的世界。)这一行中才是真的重复。它们其实都是 Ⅰ: 3“Brought deathInto the world,and all our woe,”(给世人带来死亡,和一切哀伤,)的呼应之笔。其他 如Ⅰ:5“Restore us and regain theblissful seat”(使我们复原位极乐福境失而复得)中简单的意义重复,读者一般容易领会。而Ⅰ:63“darkness visible”(黑漆漆依稀可见)的矛盾修辞法以及 V: 869“ Beseechins or besieging”(合掌呢还是合围)同音异义的俏皮话等等这些诗人心血凝练而成的小巧玲珑的艺术品有待读者自己不断去发现。
再就描述“天敌撒但”动静状态中所引的两段来说。撒但静如泰山,静中有动,拿巨人的争雄长、搏击,舵手的赶路,停泊来衬映他的匍伏、伸展。其大无比,虽说是“黑夜笼罩着海洋”,却似乎是让他的身躯遮住了晨曦, 天亮得特别迟了。他动若蛟龙,一腾空,地狱火海被推出滚滚巨浪,身后留下深壑巨谷。这是何等气势。动中有静,硕大无朋的体躯居然浮游在太空之上,却压得有沉甸甸的感觉,不但空气的浮力感觉到了,甚至由空气传导给读者了。雄浑中不失细腻。
诗人的想象力还表现在凭常情加以推想。“孤帆远影碧空尽”,星体在天空中飞行犹如船舶在海洋远处航行。弥尔顿只有渡海的经验,没坐过飞机。拉斐尔在天门望见遥远的新世界。弥尔顿用“是耶非耶地”活画出伽利略皱起眉头,眯着眼睛观测月球所见的神情,又比作海洋上望见极远处岛屿初现时“朦胧的一丁点”。他把海空结合在一起,甚至没坐过海船或飞机,没用天文望远镜观望过月球、星体的人也很欣赏,那是因为诗人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想象力,意象巧妙地把应有的感觉传输给我们了。又如撒但拉部队之初,他们周身还发出原来一丝不曾减退的光辉,诗人想象他们在空中大队人马一齐飞行,象是满天星斗数不清的夏日“夜间的繁星”,或如黎明前依稀可寻,眼花、星星分不清时众多的“晨星”。这容易想象。但是下面又写他们象是旭日照耀下每一片叶面或花瓣上熠熠闪光的露珠,这又是运用想象按情理推想的灵眼所见的该有的情景了。一远一近,状物入神,一如上面
所引人站在高山上灵眼连地球背面广大的地域都见到了。写的何等美妙,何等气势。难怪十九世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A.Tennyson,1809——1892) 惊呼:“这老人想象力多么神奇卓越!他状物入 神比谁都高明”。弥尔顿失明后作品的视觉形象比以前似乎更奇妙更鲜明了。至于描写撒但落入深渊则:I:46“⋯⋯down/To bottomless perdition⋯”(⋯⋯通/一声落无底深渊。)“通”象声,撒但象一块大石子被扔进混乱浑浊不堪的混沌中,呼噜噜不断下沉,接着,原作一连串的唇舌音,音响作用何等微妙,音义完全吻合,你不自觉地念得细声细气,象是隐约看见撒但反将四周的气流搅动得袅袅而升一般。
总之,诗人的诗艺匠心有待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发掘。可惜他辞藻金库中某些用语历史上丰富的情感荷载不是饱学之士就难以领会传输,其难度不亚于传输诗的音乐因素,好在就字面的意义而论,诗也尽足以使一般读者叹为观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