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革命:(1640——1660) 一、教学生,满堂灌

1638 年 4、5 月份弥尔顿出发去意大利时英国国内局面就是混乱、黯淡的。一年另三个月转眼即逝,第二年 8 月回来了,风云弥漫,争论的问题大有迫使受过教育的人要站队表态。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一切传统都提出问题, 一切制度都要加以改造。弥尔顿可没有贸然参加到争论的行列里去。他没有回霍顿去,却寄住在伦敦圣·布赖德教堂院落里一个裁缝师傅罗素的家里, 没有找职业,还想过书生的生活,国家大事听任上帝安排,由人民委托官员去办。老约翰以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提供不多的接济也就够勤奋好学的儿子花消了。出于对姐姐的情谊,做弟弟的带着小外甥。

当时伦敦还没有公共图书馆,学者不自己藏书,就得上教堂去借。弥尔顿原来有些藏书,加上意大利选购的书,房子挤了,只好租下埃尔德门大街上一所漂亮的花园房子,这时大外甥也来了,弥尔顿就教他们兄弟两个,1643 年开始收了一些上流社会人士他亲密朋友的儿子。自从培根(1651——1626) 倡导必须改变求知方法后,人们对如何教育孩子求知的问题也就关戚得很。弥尔顿也不例外,他生来是个身体力行,全力以赴的改革者。他想让孩子们学到该学的东西,整个白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礼拜日也有希腊文圣约的功课和听写拉丁文神学的做法,这与恬适读书,悠游沉思的霍顿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还不是他的职业,他却已经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了。

当时塞缪尔·哈特立伯(1600——1662)热心教育,主张基督教新教要团结,教育要改革。弥尔顿根据自己的实践,1644 年 6 月写了个八页的小册子《论教育:致塞缪尔·哈特立伯师长》。这篇论文是即使没有看过他其他散文著作的人也是很熟悉的,因为它一印再印,还跟洛克(1632——1704) 的一本书一起被认为对教育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其实弥尔顿是按自己的才华,多多益善地满堂灌的,哪里能解决得了教育花时多,收效微的问题。论文的重要性全在于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东西。它强烈标志出作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注于他追求的一切事情中的那种同样高尚的目的性,看出那种同样蔑视一切陈规陋习,依靠自力更生的自豪感。奇怪的是,他对教育却作出了卓越的定义:“凡是能使人适于正确地、熟练地、高雅地履行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一切公私职务的教育我就称之为全面的、充分的教育。”而“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正确认识上帝,以弥补我们先祖双亲的堕落,以那样的认识去爱敬他,仿效他,做到跟他一样,因为一旦我们的心灵拥有真正的美德, 我们便是最接近他的了,那是可以与上天的神恩融为一体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的。”这时候堕落是弥尔顿有关事物观点的本质:人性原本不是彻头彻尾善良的。这里弥尔顿追求起天人合一来了。

令我更奇怪的是,诗人似乎不曾认真考虑过自己生活上的自力更生。带外甥和一些朋友的儿子,也还不是正式自食其力。也许弥尔顿父子都认为诗人自己是不同寻常的天才,自觉不自觉地以为天才是不能用一般的尺度来加以衡量的。他的天职就是写出好诗来,自然不忙羁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