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棵大树好乘凉——证券质因分析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如果一个股民能找到一种经营情况良好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那么他就不用发愁赚不到钱了。

怎样判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呢?股民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即企业所属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产业内竞争情况、产业环境、资源供给与产品需求等;第二,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 即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企业工艺装备与技术水平等。

□企业管理及组织分析

企业包括几个系统,其结构颇为复杂。即,企业以管理组织为中心,包括生产、市场、财务、人事等几个系统。管理组织既然是企业的中心,因此, 它的优劣可左右企业的成长。

企业在成长或萎缩过程中,管理组织容易发生不平衡的现象。小企业的经营者包括处理原料、机械设备的采购、成本的估计到商品的出厂、库存管理等业务,此外还得跟税务机关及金融机构接头处理纳税与融资等事,可以说是集技术、营业与组织于一身。但是,有朝一日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经营者只有一个人,能管理的范围毕竟有限,于是就产生了管理组织上的不平衡的现象。譬如,A 企业虽能生产质量良好的产品,但营业情形不佳;B 企业的营业能力不错,但制造不出好产品来;C 企业也许在质量与营业上有其特长,但在成本管理及会计处理方面却暴露其弱点,不仅如此,企业规模扩大后,虽然采取分层管理方式,但因上层经营者与中下层从业人员之间缺乏意思沟通,极易产生本位主义的恶劣作风。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组织容易发生不平衡的现象。而上述这种不平衡可区分为企业组织内部的不平衡与企业战略的不平衡两种。但是,我们讨论问题时,须将上述两种不平衡相提并论。我们在研究企业管理组织内部不平衡时,应该要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关的基础上,具体地加以分析。试举例说明:A 企业是由青年技术人员组织成立的中型企业,由于最近企业成绩欠佳,就聘请经营顾问来诊断病情。其意见是:“技术虽佳,但营业部门很弱,没有根据管理会计来策划经营事宜。”于是该企业的经营者马上扩充部门,高薪聘请成本会计及贸易专家, 并立刻引导入工程管理、存货管理、销售推广等新知识。结果公司收益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薪资支出的增加而亏损累累。上例说明该企业销售情况不佳,其原因在管理组织的不均衡。在这种场合,首先调查市场情况,然后再采取重点主义,对症下药,逐渐改善管理组织内部的缺点。

表示上述管理组织效率的指标为 A/P 比率(A—管理职员、P—从事生产的员工人数)。管理职员包括管理员、专门职员、事务员、营业人员等;从事生产员工则包括直接作业人员(修理工、搬运工等)。一般来说,A/P 比率升高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第一,技术革新:广泛推广技术革新的结果,企业引入节省劳动的设备, 从事生产的员工减少,但技术人员及专家增加了。同时,新产品的研制亦需大量研究人员及技术人员。

第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如强调培养人材,将人事单位独立,或重视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的阵容等。

第三,加强销售能力:由于商品销售竞争激烈,公司须扩大市场推销系

统,增加管理职员及销售人员。

第四,经营官僚化:管理职员扩大所属部门,增加所属人员。

□企业产品分析

  1. 营业额的增减情形:查明过去三年营业额并观察其增减变化情形;

    其变化的原因是企业的一般倾向还是该公司特有情况;其增减情形是短时期还是长期。

  2. 设备利用率:生产能力与生产或生产额的比率。

  3. 生产效率:计算指标包括:单位从业人员的生产量;单位从业人员的加工量或产值;分析时要分清生产效率指标的变动原因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

□企业生产要素分析1.产品及制造方法

  1. 利用商品清单等查明产品的内容及特性。

  2. 了解其制造过程:是原料成品的连续生产还是部分生产;自己加工及依靠对其他公司订货的比率;制造方法的优、缺点及其改善的可能。

2;设备

(1)概况:原料的采购与劳动雇用的难易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它跟成本的关系;企业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生产设备:生产方式是否跟生产规模密切配合;工厂设计、厂房构造、机械的配置是否适合生产方式;建筑物及厂房是否有扩张的余地;主要机械部分的折旧情形,加工精度与速度如何;机械设备能力是否保持平衡。

3.劳动力

  1. 从业员工的质与量是否有问题:工资水准、管理职员与一般从事生产员工的比率、直接与间接员工的比率;从业员工依靠本地方供给的程度。

  2. 福利是否良好。4.生产能力

  1. 搜集设备实际利用能力及其计算基础。

  2. 搜集各工程能力均衡的资料:如果产品规格改变,能力均衡有何变化;如有对外订货的情况,应一起进行研究。

  1. 生产管理
  1. 生产计划是否考虑设备、劳动力、原料、对外订货等要素并与销售、资金等各部门保持平衡。

  2. 生产部门是否适当加以管理使计划所期望的质量、成本、交货、数量达到标准。

  1. 技术水准
  1. 研究技术人员的学历、专长、资格的有无。

  2. 研究费用的多少,研究设备的情形等。

  3. 过去研究的成果及现在研究的题目。

  4. 研究计划与经营计划有无配合。

□企业销售分析

分析销售情形的方法: 1.销售业绩

  1. 主要是研究生产额与销售额,如两者差别很大时找出其原因。

  2. 将销售额分解成销售量及销售单价,研究其动向并与同行业相比

较。

  1. 研究销售对象的优劣:销售对象的信用的情形及销售的能力;销售条件(包括结帐条件及购置量)如何;销售对象的销售商品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研究各产品的销售额、收益情形,市场占有率。

2.接受订货情形

  1. 接受订货情形如何:年中接受订货额及年末余额的变动情形;接受订货的确定程度、有无订立契约;接受订货的内容如何。

  2. 交货、契约价格、价款。

  3. 接受订货量与生产能力相比较是否适当。

  4. 接受订货量与交货量相差很大且成本很大时,有无补救方法。

  5. 接受订货情况与原料存货是否保持适当比率。3.存货情形

成品存货是否过多或过少;采用何种方法管理存货;有无勉强销售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