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小说的兴起和代表作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困苦,精神空虚,思想先进的作家怀着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试图用小说创作解答社会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探求由乱致治、安邦定国的方法。

谴责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因此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在晚清的十余年间,谴责小说出版得特别多。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时代的需求,人们对社会政治不满,一些谴责小说正好投合读者要求抨击时弊的心理。

二是印刷术发展迅速,促使书刊大量印行。一些书报成为刊载小说的园地,转过来要求作者提供更多的小说作品。

三是受国外文化的影响。一些国外作品的输入以及理论的灌输,给晚清作者以新的养料,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小说创作。

四是维新派的小说界革命从各方面肯定谴责小说的价值,鼓励作家从事创作。维新派的人也以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创作小说以开民智,唤起国人的觉醒。

谴责小说紧密联系时政,揭露官场丑态,抨击社会黑暗,讽刺手法的运用比《儒林外史》更尖刻。比较有名的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李伯元,字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毕生从事小说创作和报刊编辑工作,在晚清报界文坛颇负盛名。《官场现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共60回,约78万字,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蝉联而成,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着力描写他们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

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位有高低、权势有大小、手段有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之徒。对洋人,又多奴颜婢膝、丧权辱国。

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但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同时,作者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官场现形记》通过对黑暗世界的刻画,从吏治的角度,表现了封建统治即将崩溃的社会本质,客观上让人们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

《官场现形记》连载后,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其后的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吴趼人,名沃尧,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我佛山人。吴趼人是晚清最多产的小说家,著有小说30余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书共108回,约63万字,叙述年轻幕僚九死一生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社会腐败、丑恶现象,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图卷。

其内容比《官场现形记》更广泛,不仅写了官场人物、洋场才子,而且涉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但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黑暗。

小说中描写的官吏都是卑鄙无耻之徒,他们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卖官鬻爵,惧怕洋人,卖国求荣。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社会风尚的败坏。全书以九死一生为主线,将各色人物和近百年事串联在一起,对其中重要人物都有交代,显得更集中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我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

小说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老残游记》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小说共20回,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即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我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

小说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都有所揭露。其中,着重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

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十分到位,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还有,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孽海花》全书30回,前5回原为金松岑所作,后25回由曾朴续成。后来曾朴又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要线索,通过当时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气,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比起其他谴责小说来,《孽海花》思想水平要高一些。它并不局限于暴露和谴责,也致力于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描写和申述了许多为国家命运而探索的进步人士和他们的改良主张,也肯定了太平军是革命军,还塑造了陈千秋、史坚如等革命男儿的形象。

在艺术形式上,作品把真实性与讽刺性结合起来,通过客观冷静的描述,把人物的面貌习气以至精神状态,勾勒得绘声绘色。

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

作者还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同时,还吸取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人方面显示了新特点。

晚清谴责小说,呈现出一派谴责小说兴盛的景象。除了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的作品之外,还有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和无名氏的《官场维新记》、《苦社会》等作品,这些作品各有其特色,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当时社会的反响。

[旁注]

讽刺手法 一种修辞手法,言辞或情景所表达表面意思与其本意相反。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一般包括漫画法、对比法、托物法、反说法。

三教九流 泛指我国古代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

笔法 写字、作画、写文章的技巧或特色。原是指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即为“笔法”。

小说结构 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

[阅读链接]

1883年,18岁的吴趼人离家来到上海。他曾在茶馆做伙计,后又到江南制造局做抄写工作,月薪微薄。一次,吴趼人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冲动。

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吴趼人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1903年,吴趼人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寄往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立即得到提倡小说界革命的梁启超的赏识,将其发表于该刊第一卷第八期。从此,吴趼人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