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及神魔小说
在《西游记》之后,还有一部神魔小说广为流传,很受人们的欢迎,这就是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同时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
《封神演义》约成书于明穆宗隆庆至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民间创作和文人加工相结合的产物。《楚辞·天问》、《诗·大雅·大明》、《淮南子·览冥训》、《新书·连语》等很多书籍都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故事,可见,“武王伐纣”的故事在民间流行的程度甚广。
到了元代,说书艺人汇集了民间的传说、文人的记载,编成了一部讲史的话本,就是《武王伐纣平话》,第一次从小说的角度较完整地阐述了这段故事。
全书篇幅巨大、幻想奇特。故事从女娲降香开书开始,到周武王姬发封列国诸侯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作品在进行环境描写时,突破了堆砌辞藻的韵语程式,用清新流畅的散文笔调、富有感情的艺术眼光,写出了不重复的自然环境,同时又交融着人物的感情,富有意境。
小说在人物描绘上也有一定成就,如突出了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智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
小说的很多情节叙述得相当曲折生动,如“哪吒闹海”情节,叙述起来层次分明,高潮迭起,同时也表现出哪吒由天真顽皮到勇武狠斗的性格发展过程。另外,如黄飞虎反出朝歌、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等,也有复杂细致的描写。
除了《封神演义》外,在《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的启发和感染下,一批《西游记》的续书得以涌现,主要包括《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补》、《天女散花》等。
其中《续西游记》100回,是明人编纂。书的内容是写唐僧师徒在西天取到真经以后,保护经卷送回长安的经历。
由于据说经卷能消灾去祸,增福延寿,因此妖魔都想得到“真经”。为了保护经卷,佛祖特命灵虚子与比丘僧暗中护送。
虽然这个故事依然属于虚幻故事,描述也自然属于空中楼阁,但是也有一点事实依据。既然取得了真经,必然有去有回,来路变成了归路。有去时的艰险,必然也有回来时的磨难。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也下了一番苦心,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象。
《西游补》16回,作于1640年,叙述唐僧师徒离开火焰山后,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当了半日阎罗天子,曾用酷刑审问秦桧。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醒悟过来,回到师父身边,继续西行。
初看起来,《西游补》很像《西游记》中的一难,实际上是节外生枝,自成格局。全书16回,有14回半在写孙悟空的梦境,而梦中的行者与《西游记》中的行者并不合拍,这是作者有意铺叙,精心构造的“鲭鱼世界”。
作品情节荒诞,文笔诙谐,对晚明社会的世情世相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在所有《西游记》续书中,《西游补》最有特色,成就最高。
除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续书外,明代神魔小说还有《平妖传》、《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三宝太监西洋》等。
《平妖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可谓神魔小说这一影响巨大的小说流派的先声。小说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起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的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进行整理,编成《三遂平妖传》。
到了明万历年间,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从长安城购得罗贯中的20回本,亲自改编增补,广泛吸收民间的妖异故事,以丰富小说的内容,编成《新平妖传》。
《新平妖传》多写人间妖异事件,少谈方外神仙鬼怪。在书中看到的不是天宫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元明时代的风俗人情。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二卷五十八回,是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仙的故事。小说结构极为粗疏,各回长短不齐,短的不足五百字,长的约有三千多字。
《南游记》和《北游记》均是明晚期书商余象斗所编。《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讲述的是佛门弟子华光的奇妙故事。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讲述的是天上玉帝投胎转世,历尽风波,累世修行,终成正果的故事。
《三宝太监西洋》又名《三宝开港西洋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三宝太监西洋》的原型是明代永乐年间宦官郑和七次奉命下“西洋”的史实。作者将其描绘成神魔小说,希望借此激励明代君臣勇于抗击倭寇,重振国威。
[旁注]
长篇 即长篇小说,小说的一种样式,是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长篇小说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
哪吒闹海 民间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也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托塔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哪吒,见东海龙王三太子肆虏百姓,挺身而出,打死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勃然大怒,随即兴风作浪。惹得哪吒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
三宝太监 指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原名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1404年明成祖朱棣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通俗文学 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真武 又称“玄武”,俗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传为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
[阅读链接]
对于《封神演义》的作者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据明舒载阳刻本《封神演义》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可推知,此书原本为明朝小说家许仲琳撰写。
第二种说法是据清籍《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解题”道:《封神传》传系元时道长陆长庚所作。这里元时,是明时的误写。
第三种说法是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封神传”中道: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长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曰:“无忧贫也”……演为《封神演义》,以稿授女。梁章钜称“士人”是“前明一名宿”。
在这三种说法中,前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般刊印《封神演义》还是署名为明人许仲琳,但不能据此否决作者为陆长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