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小说兴起与繁荣
宋元时代,“说话”艺术兴盛,在“说话”四家中,最为发达的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其中“讲史”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讲述历代兴废以及战争等事。
在“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讲史”话本篇幅较长,通常分节叙述。每节有一个题目,这种形式渐渐发展成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分章回叙述,原来话本的每节,改为章回小说的每章回,章回小说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在章回小说中,历史演义类小说特别发达。这类小说通常是以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形式,叙写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政治矛盾与风云人物,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三国演义》。
在“讲史“话本中,有一个话本叫《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实际上,三国的故事早在民间就广泛流行,宋代时,民间说书中已有专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宋代词人苏轼在《志林》记载: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个记载说明当时说三国故事有着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很鲜明。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的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剧目。南戏戏文中有《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等剧目。
根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记载,可知元杂剧中大约有60种三国戏。这些剧本或取材于史书或取材于《三国志平话》,经过戏曲家的再创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为生动。
元代末年,史学家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为框架,充分利用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其他史料,广泛吸收民间传说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淘汰民间故事中荒诞不经的地方,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言不甚深,文不甚俗”,既不像历史著作那样深奥难懂,又不像“讲史”那样“言辞鄙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描写了184年至280年,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回至三十三回,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军阀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从三十四回至八十五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从八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炎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是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共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塑造得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作者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40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为出色。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国演义》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作品涉及的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千,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作者构思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作品的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可以说雅俗共赏。和过去一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既有史料方面的,又有文学方面的,既有艺术方面的,也有思想方面的,它对后世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继《三国演义》之后,明代中叶余邵鱼编著成《列国志传》一书也属于历史演义小说。《列国志传》共8卷226则,它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武王伐纣至秦朝统一长达800年的历史。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新列国志》。《新列国志》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东周列国的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删掉了一些与史实不符的情节,使之更符合史实。
除了这些历史演义小说,明代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演义小说,比如《全汉志传》、《南北宋志传》、《隋唐两朝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各有其艺术风格和特色,但总体上看,远没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大。
[旁注]
平话 话本体裁之一,与诗话、词话相对而言,平话是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平话的题材主要是历史故事。宋元平话多为长篇。明清人多将平话写作“评话”,也有把短篇话本称作“评话”的。
戏曲 我国传统的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戏曲剧种众多,剧目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京剧、豫剧、越剧是戏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广泛的剧种,被称为戏曲“三鼎甲”。
南戏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志》 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作者是西晋文学家陈寿。《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1003年三书合为一书。《三国志》全书一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曹操 (155年~220年),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的儿子子曹丕称帝后,追封其为武皇帝。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河南洛阳的东都,至公元前256年周郝王离世,这段时期史称东周。东周是我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这段期间,各诸侯国相继进行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极大繁荣。
[阅读链接]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相传,罗贯中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文学家施耐庵,遂拜施耐庵为师。
罗贯中是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等,其中《三国演义》的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