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对考试的影响

曾几何时,“心理素质”一词在体育界流传甚广。大众媒介在对运动员的临场表现评说指点时,总是将心理素质作为分析比赛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运动技能和体能之外的心理素质对比赛成绩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认真想一想,考试又何尝不是一场比赛呢?参加考试既是知识与能力的角逐,又是意志和个性品质的较量。考生的心理素质同样会对考试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除了智力和技能之外的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一切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素质与学校教育中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提法,都是指除了考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之外,能对学习过程的考试活动产生影响的其它心理因素,如考试动机、情绪状态、意志品质、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等。与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身体素质一样, 心理素质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保证。在考前的复习过程中,考生的动机状态和个性特征就已为考试成败埋下伏笔。考试动机是考生参加考试的愿望和目标,它直接影响复习进程,是考试复习的动力来源。一些考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动力不足、信心不强,表现不出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情绪低落,反应僵化,甚至半途而废、中间退场;而有的考生则动机与愿望过强,把考试看成是通向理想的唯一关口,大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势。其中有些考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家长和教师又对其寄予厚望,强烈的升学欲给这些考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些过强的求胜动机会导致考前和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过重,精神高度紧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导致疾病。可见,考试动机的适度原则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把活动结果想得太好,目标订得太高,也不要一开始就丧失信心,不战自败。

不同的个性特征对考试成败也有一定影响,气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在考试过程中,气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作出反应敏捷性和灵活性、情绪稳定性、理解问题的深刻程度等方面。比如,多血质的考生反应灵活、思维敏捷,但容易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因此这类考生往往做题速度很快, 但却经常出错,而且对那些较为枯燥的内容缺乏耐心。胆汁质的考生精力旺盛,精神振奋,斗志顽强,从不怯场,但容易急躁,丢三拉四,对问题不求甚解。粘液质的考生心情平稳,不慌不忙,也不怯阵,但有时反应迟钝,做题速度慢,灵活性不足。抑郁质的考生容易紧张、焦虑,但理解问题深刻、全面。可见,各种气质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每个考生的气质都有长有短,这些气质特征必然会影响考试的进程和结果。

个性中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补偿和习惯作用。责任感、上进心、求知欲、合作精神等态度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能力上的不足,有利于克服复习和考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良好的性格特征也会伴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稳定的、习惯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对复习效果和考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记笔记、讨论问题、制订进度表等活动,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考生都是自觉完成的。

意志品质的考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补偿作用上。中国古代就有“勤能补拙”的说法。大多数学习优秀而智力一般的考生,在自觉性、坚持性、自制等意志品质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他们在考试中取胜多是凭借顽强的毅力

和坚定的信念来弥补自己能力上的某些不足,最后以坚实的知识功底迎接考试的挑战,从而取得考试的成功。相反,有些人由于意志薄弱,不求进取, 久而久之,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一点聪明才智也被慢慢消耗掉了,最后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无穷的遗憾。

考生的情绪状态对考试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它既能增进和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对复习和考试起干扰和阻碍作用。面对考试,如果考生的情绪过于放松,精神松懈,情绪低落,就不能唤醒并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潜能,投入到紧张、艰苦的复习过程中去。这样取得考试成功的可能性小。相反,如果考前过分紧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就会出现退缩、恐惧、抑郁、意识狭窄, 头脑出现空白感,直接影响临场水平的发挥。可见,情绪的凋节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考试成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每年都有许多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考生因在考试过程中过度紧张而名落孙山,从此饮恨终身。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无论是考前的复习过程,还是考试过程本身,都伴随着各种心理因素的渗透和影响,有的影响是异常明显,如考试动机和考试焦虑, 都有鲜明、具体的外部特征;有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如学习习惯于个性特征。不论影响方式如何,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即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教师和考生不应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对考试成败的影响是同样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