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吉地的清代皇陵

在河北省遵化,有个地方叫马兰关,也被称为“马兰口”。它地处长城隘口,北临兴隆县,南与马兰峪相望,东傍雄山,西倚关城,是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

清顺治年间,年轻的顺治皇帝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样,早早地给自己选择陵址。按照清祖制,皇帝登基的同—天,就要派出大臣,会同钦天监官员,外出寻找“万年吉壤”。当时派出的是江西术士陈壁珍,可他找了两年多,却没有找到中意的地方。

有一次,顺治帝带着随从狩猎,来到了河北遵化马兰峪一带的凤台山。顺治帝登在一高处,举目四望。只见高山连绵,岗峦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一条条天龙奔涌腾跃,呼啸长空。在天龙盘旋飞舞的中间,一块坦荡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气盎然。东西两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形似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瓯。顺治帝不停地了前眺后,环左顾右,顿感王气葱郁,有龙蟠凤翥的感慨,不由得发出由衷地赞叹:

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言毕,顺治帝纵马来到一处向阳之地,翻身下马,双手合十,两目微闭,十分虔诚地向苍天高山祷告了一番。随后相度了一块相宜的地势,将右手大拇指上佩带的白玉板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然后庄重地向身旁敛声屏气的群臣宣布:“板指停落的地方,就是陵寝的地宫。”并将丰台山改名昌瑞山。

按选陵的规矩,随行的堪舆大臣、钦天监官员要用木铣在地上挖个磨盘大的圆坑,叫做“破土”,这个圆坑叫做“金井”,然后在圆坑上盖一个斛形的木箱,使金井永远见不到日、月、星三光。

就这样,清世祖的孝陵陵址定在马兰峪凤台山了,清东陵的陵墓工程也就这样开始了。

后来,钦天监刻漏科杜如预、五品挈壶杨宏量等人,专门又去了昌瑞山凤台岭相看地形地貌,勘测地质、水文状况,进行总体设计。他们都对当地可作为最佳陵墓的风水宝地惊叹不已。

清东陵的龙脉来于太行,连接燕山,势如巨波。山如五魁站班,指峰佛手。所依的昌瑞山,前有金星峰,似朱雀翔舞,后有分水岭,若玄武垂头,左有鲇鱼关,青龙蜿蜒,右有黄花山,白虎麒祥。左右两水,分流夹绕,天地邂逅,龙虎交牙,烟炖、天台两座山对峙,形成天然关隘,称为兴隆口,确实尽得风水之吉。

对于清东陵的风水,清代官书《清朝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的:

山脉自太行来,重岗迭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5座,包括清顺治帝的孝陵、清康熙帝的景陵、清乾隆帝的裕陵、清咸丰帝的定陵、清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等后陵4座、妃园5座、公主陵1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

入关第一帝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孝陵之左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清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这种布局,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西陵的筹建始于清雍正时期。雍正皇帝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下令另选万年吉地。

这时,受命选陵址的人奏称说:“易县永宁山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包括清雍正帝的泰陵、清嘉庆帝的昌陵、清道光帝的慕陵、清光绪帝的崇陵。还有帝后陵3座,妃陵3座,以及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一共14座。1995年,末代皇帝溥仪的骨灰也葬入清西陵。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我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风水理论中的“龙脉”、“砂山”、“水口”、“穴位”、“向法”被称为“地理五诀”,这是选择墓地的核心要素,而清西陵在这些方面则具备了独特的条件。

龙脉,是风水学对绵延山脉的称谓,古代风水术首推龙脉。龙就是山的脉络,山的土是龙的肉,山的石是龙的骨,山的草木是龙的毛发。

清西陵坐落于易县西部20千米的永宁山下,从大的格局来看,其地理形势是东控河北平原,西隔涞源而接恒岳,南连完唐以接太行,北临涞水遥接燕山山脉。境内岗峦起伏,峻岭环峙,使西部诸山成突拔之势,高出海面1500米以上者甚多,如平顶山、五回岭、黄岭等为境内最高峰,稍东诸山,高的也超过1000米,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清西陵就是以永宁山为主脉。

永宁山是太行山的支脉,其主干西起涞源县大岭,向东延伸进入易县连接黄土岭,再向东北至五回岭,再向东北经车儿岭、蝙蝠岭、龙门岭,约50千米而至易县紫荆岭,由此直向东北5千米为云蒙山,再至东北10千米为官座岭,再向东北15千米为奇峰岭,再向东北为龙潭顶,再向东稍南为洪崖山,又向东北为天堂山,至此入涞水界。自云蒙山向西南为狼牙山脉。这些山脉皆高峰连绵,为易县境内诸干山之纲领,形成对西陵自南向西北至东北的最外围的大的半围合。

永宁山脉又可分为自西南向东北的10个支脉,包括黄土岭、石板山、五回岭、郎山、孔山、燕山、紫荆岭、泰宁山、奇峰岭、黄土岗。其中的泰宁山山脉自西向南而东巍峨耸峭,其分支有马头山、双尖山、云蒙山、后宝山、前宝山。

以上山脉可以看作是陵寝来龙山脉的构成,也可以看做是整座陵区南、西、北三面环护山脉的远处雄伟气势的形成。符合风水理论对于龙、穴、砂、水近形的要求。西陵各陵寝就参互错综于各山脉分支内。

以泰陵为例,泰陵以永宁山为北面的靠山或称少祖山。永宁山自西南向北而来,又向东北伸延,绵延数百里,巍峨耸拔,端崇雄伟,顿错有致,形成北面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面的寒风,迎纳南部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圈。这非常符合风水所讲的来龙的气势。

砂山,指陵寝周围除来龙之外的群山,与龙山呈隶从关系,龙与砂的关系是“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为乎上,臣必伏乎下”。泰陵前的龙凤门的案山是蜘蛛山,大红门的案山为元宝山,泰陵的朝山是东旮旯村南的双耳岭山。左右两侧有对应护卫的青龙、白虎砂山。

水口,在风水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门,不啻天然门户,故风水称之为“地户”,更喻为“气口”,像人的口鼻通道,实与命运攸关。

比如,九龙山、九凤山即是泰陵的水口砂山。东西华盖山是最南端的环护砂山,也是陵墓的天然门阙,矗立于前方,与后方的主山遥相响应。陵墓左右的砂山、蜘蛛山、九龙山、九凤山、无宝山、东西华盖山与后面的靠山永宁山成主从朝揖拱拜之势,同时又使整个陵区形成封闭的空间围合和良好完整的小气候,这正符合风水理论中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怀抱蜘蛛、脚踏元宝、手扶左右华盖的完美格局。

风水理论不仅要求有山,同时对山的外观景象也有要求,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雾霭,四时弥留;草木繁茂,流泉甘洌,如是者方为风水宝地。

西陵境内群山林立,山上长满各种树木,春夏秋冬四季繁茂,形成壮丽的景观。云蒙山山高林密,森林植被丰富,春天,桃花随着春风飘荡;夏季,瀑布急流,浪花飞溅;秋季,漫山红叶,耀人眼目;冬季,万物沉寂,山舞银蛇。

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西陵境内有北易水河,它发源于云蒙山南麓,经陵区自西向东流淌,于定兴县汇入中易水。5000米以上的支流共胡20条,西陵各陵墓旁均有北易水支流。北易水四季常流,水质甘冽,如弯弓似标带,在陵区盘旋而去。水在南部为朱雀水,西北涞水叫天门,出东南为水口。可见北易水是风水之法所要求的理想之水。

穴位,按风水格局来论,南向为正,居中为尊,后对来龙,前有案山,形成四至山水环抱有情的种种意向。同时,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使水无亲肤近肤,还要平缓开阔,既有利于建筑的经营布局,又有明堂容万马的宽敞局面。这一方面能倚周围山川拱抱阻御风沙,迎纳阳光,阴阳和合,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另一方面,因为龙、砂、水种种景观皆钟情在穴中,最赋予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情寄托。

再就穴法而论,在确定山向和穴位后,要开控验土的探井。土质以细而不松,润而不燥,明而不暗的“生气之土”为佳。清西陵境内,地势宽阔,黄土层填塞,土脉沃腴,种植繁盛。从地质分析,北易水流经的大龙华至梁格庄是一断层处。从0.83厘米至40.3厘米深处均为紫色坚细的上等佳土。清西陵正是在这土质良好的地质断层上。

向法,就是风水学中的陵墓朝向理论。清西陵各个陵墓的坐向,基本属于自然立向,即有什么来龙,就立什么坐向。各个陵墓的坐向均是子山午向或癸山丁向,适应北方来龙,均属于坐北朝南的格局。

可以说,远处连绵的来龙祖山,构成了清西陵雄伟磅礴的龙腾气势,近处的左右砂山、案山、朝山、宝山,筑就了不逼不压、环抱有情的完美气韵和精神,是一处开在势内,势在形中,形全势就,形势相登的佳地。总而言之,西陵境内的龙穴砂水向诸要素,均符合风水理论的要求。

山海关外的清永陵是清祖陵,因此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永陵的风水。永陵是清代“关外三陵”的第一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曾祖、高祖、祖父和父亲,所以又叫“四祖陵”、“老陵”。由于当时努尔哈赤要在这里称帝,所以又称呼为“兴京陵”,至清顺治时尊为“永陵”。

努尔哈赤不仅在这里修建都城赫图阿拉城,创建了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还创制了满文。1644年,清世祖入关,在北京坐稳江山后的大清皇帝不忘祖宗,从清康熙到清道光的150年间,先后有4位皇帝9次来永陵祭祖。为了保护祖陵,清代历朝皇帝对永陵先后进行了28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早在1598年,努尔哈赤还是明朝属下的建州左都督的时候,就在这里动工修建他的祖坟。当时有风水先生对努尔哈赤说,这里依山傍水,沃野葱茏。启运山是条探头藏尾的巨龙,龙头朝西,面对蜿蜒潺潺的苏子河,很像伸着龙头饮水。对面是海拔480多米的烟囱山,高耸入云,成为天然屏障。东南是鸡鸣山,对着启运山金鸡报晓,西边是凤凰岭,与启运山形成龙凤呈祥。

永陵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永陵选择在启运山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气的龙脉正穴之前营造宝鼎正殿。由正穴向南修筑一条长约1公里的笔直通道,称“神路”,是陵寝的中轴线,也是陵寝的坐向线。享殿启运殿就建在中轴线北端,有“居中当阳”之意。启运门、正红门都在轴线上坐北朝南依次排开,即有层层拱护正殿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强化皇权的寓意。

[旁注]

术士 指我国古代从事驱鬼捉妖,观阴阳看风水,相面占卜一类的活动的人。术士和方士都是古代以神仙之道为人服务的人,方士和术士大多是道家或阴阳家的信徒,这两种行业之间经常有交叉的地方,秦汉后基本上就混为一谈了。

破土 风水上仅指逝者埋葬的过程或者凶煞地方施工称为“破土”,与一般建筑房屋的“动土”不同,“破土”专属阴宅和凶煞工程,如兵工厂、狗肉店、停尸房等,“动土”专属阳宅,意思相同。破土结束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龙脉 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朱雀 一说为凤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它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在我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中轴线《中国建筑史》把我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在左右古都北京城数百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风水学 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我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永宁山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北京以西125公里。原名泰宁山。自清雍正依山建清西陵以来,雍正帝的寝陵定名为“泰陵”,泰宁山更名为永宁山。事实上,明清时期的皇陵大都依山而建,在划定陵区以后,将首陵所背靠的山赐以嘉名,以前所用的地方土名不能再用,成为定制。

案山 又称迎砂,是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这一部分坡地。与案山相对为远者则为朝山。小气局的案山距离较近,百步转栏即为案;大气局案山较远,可以是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地质断层 在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破裂面被称为地质断层。一条断层的两侧可以逐渐地并难以察觉地互相滑过;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形式释放能量。在后一情况下,断裂两侧存在相对错动,以致一度横过断裂排列的岩石会发生变位。许多断裂非常长,有的可在地表追踪几千米。

癸山丁向 风水学名词,为“风水二十四山”之一。风水的主旨是在和谐中求得天人合一,因而其布置是有一整套很严谨的要求,没有任何一个山向必定败或必定旺,要视乎整体的布局安排。先要审察宅外的山水峦头,再要看内局的生克制化。再配其时、运、命卦安排等。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在统一满族的先世女真各部的战争中,随着势力扩大,于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后来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阅读链接]

清代陵寝制度在清乾隆时期进行了革新。乾隆皇帝为解决对祖父和父亲恪尽孝道的问题,他定下制度,即从乾隆以后各朝皇帝建陵,均须遵循“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建陵规制,如果父亲葬东陵,则儿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则儿皇帝葬东陵,称之为“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这种墓葬制度,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造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我国明代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