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古城都城建筑模式
郑韩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市区周围。过去当地人叫它“黄帝城”,传说是黄帝将半穴居形态改建为地面居住形态的建筑。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就将都城迁往溱洧,即现在河南郑州隶属的新郑一带。当时郑武公请人看了风水,风水先生说黄帝城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于是郑国就在黄帝城的遗址上又修了郑国城。此后郑国一直以该地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郑武公给该地取名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的韩哀侯灭郑,将韩国国都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迁到新郑,并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惧怕郑人改朝换代后复国。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两国在此立都达539年之久,因此得“郑韩古城”之名。
新郑属于平原和山区的过渡地段,山势起伏变化非常优美,处处都有风水,这也是郑韩两国在此建都的原因所在。
郑韩古城是依据双泊河和黄水河两岸附近的地势建成的,它的平面极不规整,周长约38千米。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群众称之为“分余岭”,《新郑县志》称作“分国岭”或“分国城”。
这道隔墙也就是一条分界线,将故城分为西城和东城。西城也称“主城”或“内城”,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也称“外城”或“外廓城”,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
除了西城的南墙和西墙外,其余部分大都可以找到城墙或墙基痕迹。所有城墙全是用黄土或红黏土分层夯筑而成,保留在地面上的城墙,一般残高15米左右,最高处有达18米的,城墙底宽约40米至60米。城墙下部,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春秋时期的夯土墙基,夯层厚约0.1米,每层夯面都布满密集的园口径底夯窝。
春秋城墙上部,为战国时期的夯土城墙,夯层厚度一般为0.1米左右,但也有厚达0.12米至0.19米的。从每层夯面观察,当时使用的是圆形平底夯,夯窝口径0.05米至0.06米,城墙一般都夯筑得比较坚固。
在郑韩故城西城中部,今花园村西一带,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米,城墙墙基宽约10米至13米,全部掩埋在地面以下,深约0.3米至1米,也是分层夯筑而成的。这个城址是古郑国和韩国的宫城。在城中部还有大面积夯士建筑基址,应该是宫殿或与宫殿有关的建筑遗存。
在西城内的西北部,今阁老坟村西,还有一个高出地面约8米的夯士台基,《新郑县志》称为梳洗台,群众称它为梳妆台。
台基底部南北长约135米,东西残宽约80余米,台上发现3眼水井和埋入地下的陶排水管道。
在阁老坟村北,还有一处地下建筑遗存,人们一般都把它称为“地下室”。它是从地面向下挖成的一座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长方形建筑,口部南北长约8.9米,东西宽约2.9米,四壁全是用土夯筑起来的,它的东南角挖筑一条宽约0.56米至1.15米的台阶式走道,这是出入地下室的唯一通道。
室内底部偏东侧,还有一处南北成行的五眼井,这五眼井全是用陶制井圈逐层叠筑而成的,井圈直径一般为0.76米至0.98米,井的间距为0.3米至0.65米,井的深度为1.76米至2.46米,均在地下水位以上。
在地下室和五眼井的填土中,包含有大量的猪、牛、羊、鸡等动物的骨骼,约占其所含遗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此,人们推断,这座地下建筑是为了满足贵族阶层的需要而建造的一所储藏食品的大型窖穴。
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梳妆台”的建造使用时间,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地下室是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在郑韩故城东城内,还有好几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主要有小昊楼村北的春秋战国时期铸铜器作坊遗址,张龙庄村南的春秋战国时期制骨器作坊遗址,仓城村北的战国时期铸铁器作坊遗址等。
此外,在白庙范村北还有一个战国兵器坑,里面有戈、爪、剑等铜兵器180多件,其中不少都带铭文,这些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制陶、制玉作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另外,在郑韩故城内外,还有几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为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郑韩古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也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体现了我国古人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旁注]
郑武公(?~公元前744年),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后来郑庄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韩国 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韩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疆域在山西河津东北,一说是陕西省韩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秦在原韩国所在地设置颍川郡。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
春秋时期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二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孔子曾经编了一部《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郑国 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姬姓,伯爵,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王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是郑姓的由来。
爪 一种使用比刀剑等常规武器要少得多的奇门兵器,因为其使用起来比较困难,但若能用好,则会具有巨大的威力。爪一般分在末端系绳子的飞爪和套在手上的爪两种。飞爪可以用来攀爬墙和树木,也可以用作一种远、近程的攻击武器。而套在手上的爪则是一种近身格斗的武器。
[阅读链接]
郑韩古城遗址发现于1923年,当时最先发现的新郑李家楼郑伯墓。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长期不断地考古勘探与发掘。
首先,考古学者发现了郑城的地理位置,以及郑韩两国的宫殿基址。在1984年至1988年间,考古学者又在东城,今新郑市政府以北,发现了春秋时期密集的大型建筑群。1993年,又在东城中部偏南侧的金城路发现郑国多座礼乐器坑和殉马坑。1996年至1998年,又在郑韩故城东城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的一些春秋坑井中,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