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绝佳风水的唐昭陵

在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礼泉突兀而起一座山峰,海拔高达1200多米,周围均匀分布的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因为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所以它得名九嵕山。

世界上有很多事,看起来偶然,其实是必然的。也许正是这个因缘,才使得九嵕山的风水宝地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寻找这处风水宝地时,还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李世民带兵打仗和狩猎时,曾经多次经过九嵕山一带,常常赞美九嵕山的挺拔奇绝和美丽风光。他曾想到以后在九嵕山为自己建陵墓,但当时这只是个意愿。

626年,李世民称帝,建元贞观。按照以往惯例,唐太宗让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两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一处安身之处。

李淳风和袁天罡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3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二人分手后,一个向北,一个向南,四处遍访。

据说这一日,李淳风北行来到礼泉地界,发现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一峰独秀,直插云天,看罢好不高兴。待登上这座高山,但见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流眼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

李淳风看到此景,连忙四处寻找“龙脉”。终于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以作标识。接着,他又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再也没找到更能令他满意的地点。

袁天罡择南路而行,一路打寻无果,正当他懊恼之时,也来到了礼泉地界的九嵕山。放眼四顾,同样眼前一亮,就把一根银针插在了他认为满意的地方,然后一路欢喜地回京复命去了。

李淳风和袁天罡回到京城后,一块来到宫中复命。唐太宗听到二人都选在九嵕山,深感惊讶,就带着长孙无忌等一班人,随同李淳风和袁天罡一起前去查验。

他们来到九嵕山,到了选中的位置拨开覆土,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袁天罡的银针正从李淳风埋设的铜钱孔眼中插入,唐太宗等一行人无不称奇。

这件神奇的事情马上轰动朝野。就这样,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寝昭陵便定址在九嵕山,他的傲然超脱的情怀也得到了寄托。

唐代堪舆家认为,帝王的陵墓风水最好符合以下条件:一是需建在地势高显处。因为这样,既可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可防水浸泡陵墓。二是陵墓背面要有山势,山势之后又须有水环绕。取意背靠大山,稳妥牢靠,山后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三是陵墓前面和两侧要有较低的山势,为陵墓起烘托作用。再前面应是一马平川,显得豁亮开阔,寓意天下太平。四是陵墓最前面亦应有水经过,算是陵墓的前边界,与陵后之水遥相呼应。

当然,不可能每一处风水宝地都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但这些条件满足得越多越好。九嵕山恰恰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所以,自唐以来,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我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九嵕山地处渭北平原,山后有群山拱卫,也有滔滔的泾水;山前左右有众山罗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浩荡的渭水又东西横穿关中平原,还从古长安城下穿过,形成了“渭水贯都”的奇妙景观;山岚浮翠涌,奇石参差,百鸟在林间歌唱,苍鹰在峰顶翱翔,流泉飞瀑,众山环绕,衬托得九嵕主峰孤耸回绕。

由于九嵕山绝佳的风水位置和挺拔奇绝的美丽风光,唐太宗决定在九嵕山之上建立自己的陵墓,并将陵墓取名为昭陵。

唐代贞观年间的636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她叮嘱唐太宗说后事不可厚费,但请因山而葬,不要起坟,不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从历史记载来看,似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的是长孙皇后,唐太宗只不过是遵照了皇后遗言为其选择了九嵕山而已。其实不然,应当说在长孙皇后驾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选定了九嵕山日后作为自己与皇后的陵墓,只不过是皇后先崩,于先说出了她与唐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唐太宗在埋葬长孙皇后不久的一段话道出了玄机:

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这里所说的“朕之本志,亦复如此”,其实指的就是“因山为陵”并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都是由他决定和选定的。同时,从这段话中也反映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薄葬思想。

昭陵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和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形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

刚建乾陵时,曾经架设过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长孙皇后先葬于玄宫,由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唐太宗在长孙皇后下葬后仍未下令拆除栈道,反而在栈道旁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让长孙皇后仍然像在世那样。直到唐太宗入葬进昭陵,栈道才被拆除,使昭陵与外界隔绝开来。

长孙皇后入葬的玄宫深75丈,有石门5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由3000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都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根据史书《旧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玄宫的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也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

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后来曾在这里出土残鸱尾1件,高1.5米,宽0.6米,长11米,因此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而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

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靠着九嵕山的北麓,南高北低,用五层台阶组成,越往北伸张越宽,平坦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

司马门内列置了14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可汗及阿史那·社尔和李思摩,吐蕃的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这些石像刻立于唐高宗初年,可见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以及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古人曾形容这些石像:

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

后来发现的石像,都高不过6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司马门内列置的石刻像,有眼窝深鼻梁高的人,有满头卷发的人,有在头上缠着辫子的人,有发型是头发中分向后梳拢的人,有戴头盔的人,但没有佩戴武器的人。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仅从这些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的雕刻是十分形象生动的。

因为九嵕山绝佳的风水位置,围绕着昭陵还有着许多陪葬墓。据昭陵有碑及出土墓志记载:陪葬者可以享受国葬的规格,丧葬的费用由官府来出,有的官员可以立碑,有的赠米或布帛,有的赏赐衣物等。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

这些陪葬陵中有为纪念战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李绩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犍山,阿史那·社尔墓起冢象葱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还有皇帝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的人的陵墓,比如魏征的墓碑是唐太宗撰写的,李勋的墓碑是唐高宗撰写的。

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的艺术精品。

陪葬墓内还有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花饰俊美的“三梁进德冠”,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三梁进德冠是唐太宗亲自设计的,一共只有3顶,专门用来赐予最有功的大臣。

众多陪葬墓衬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加上各墓之前又有很多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点缀着陵园的景象,同时也寓意着唐太宗与臣子之间“荣辱与共,生死不忘”。

昭陵以其绝佳的风水位置,被誉为“天下名陵”,既是风水最好的帝陵,也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昭陵也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旁注]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代岐州雍人,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

袁天罡 唐代益州成都人,即现在的四川成都。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袁天罡是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在我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后人评价他说:“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

潜葬 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帝国中王公贵族的一种特殊的陵冢制度,也是虚葬、潜葬、招葬、复葬这四大特殊葬俗之一。潜葬是为了保护帝王帝后以及皇亲国戚的遗体不受盗墓者打扰的安葬方法。

鸱尾 也叫螭吻,我国传说中的神兽之一,是龙的第九个儿子。相传螭吻活泼爱动,喜欢东张西望,还喜欢吞火,所以古人认为螭吻可以喷水镇火,因此常在建筑物的屋脊上雕刻出被一把宝剑固定着的螭吻,以求避免火灾和辟邪镇宅。

西域 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唐代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

蟠桃 是较珍贵水果之一,是桃子的一种,味甜汁多,有“仙桃”之称。蟠桃也是我国神话中西王母种植的仙桃。传说蟠桃有3种: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得道;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长生不老;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仕女 我国古代被征选在宫廷里服务于皇族的美丽聪慧的女子。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另一类是在宫中做工的侍婢、织婢等。“仕女”一词最早见于晚唐。晚唐仕女画传达了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

[阅读链接]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即当地俗称的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

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