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理论——风水文化

自从秦代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前提。与此同时,在风水学理论方面,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并有相关文献保留下来。

秦汉时期风水信仰的兴起,主要体现在阳宅和阴宅的择选上,如秦代阳宅阿房宫和阴宅始皇冢,汉代阳陵等。到了魏晋时期,开始重视审查山势,讲究宫宅墓穴的方位、排列布局等。西晋风水学者郭璞首先提出了“风水”这个概念,郭璞也成为了风水鼻祖。

秦代大规模的宫室营建

秦汉是风水文化形成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营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阴宅秦始皇陵,又有阳宅阿房宫。秦代大规模的阴阳宅营建工程,为风水文化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开始给自己修陵墓。到公元前208年秦末农民起义,秦王朝危在旦夕时,才由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草草完工,前后修了39年。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像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解释: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从骄山到华山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沾了龙脉风水的光,自然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秦始皇选择骊山之阿建陵是有他的原因的。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争夺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一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二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也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陵园按照秦始皇去世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3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遗存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据《史记》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还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我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一建陵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12万户富豪迁到秦国古都咸阳,设置成帝都,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请来无数的巫师,寻找咸阳附近的风水宝地,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王朝灭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宫。

在风水学家看来,咸阳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它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介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

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于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宫,建造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等宫殿。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花香景深。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征发刑徒70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由于阿房宫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说: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其规模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所说“覆压三百余里”,可见,阿房宫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秦始皇还把渭水引入都城咸阳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一个宇宙图式。

[旁注]

《水经注》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3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物产、历史等,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骊山 又称“郦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得名。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百戏 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百戏起于秦汉,“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咸阳 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三大城市,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是我国第一帝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和始皇帝嬴政一样没有后来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因为秦实行中央集权制,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禁止臣下对君主议论评价,到了汉代,随着治国思想由法家变成儒家,谥号和庙号也就出现了。

[阅读链接]

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王朝,并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3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有人认为,在历史之中阿房宫并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项羽火烧过的是秦都咸阳宫和其他秦朝宫室,而不是地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是后人误把它说成是阿房宫。即使是阿房宫在历史上未曾建成,但那个前所未有的美丽与奢华的设计梦想,让它获得了“天下第一宫”的盛名。事实上,阿房宫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