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风水形势模式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不久,便开始选择陵址。据说还特意向徐达、常遇春等定鼎功勋大臣们征询对陵址的意见,让每人将所选陵址写在纸条上,在约定的时间一起亮出来。结果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写着“独龙阜玩珠峰”6个字。于是,朱元璋确定自己的陵址就在这里。

独龙阜玩珠峰位于南京紫金山。紫金山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宽约3000米。因山上多紫红色的砂页岩、石英砾岩、石英岩,在阳光下常紫气蒸腾,金色绚丽,所以被称为“紫金山”。

紫金山自古以来就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而主峰独龙阜玩珠峰山势巍峨,山秀林幽,背靠钟山,面临平川和前湖,是理想的吉壤。于是,朱元璋下令建陵,历时25年,孝陵建成。朱元璋驾崩后,就葬在孝陵。

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基础的星象占卜、风水堪舆的观念颇为流行,成为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的普遍信仰。实际上,当年孝陵的设计者将整座紫金山以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

孝陵选址在紫金山之阳,完全符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风水要义。

独龙阜东北山中有水流出,分为3支御河,分别自方城明楼前、文武方门前、石像路起首处的御河桥下流过,蜿蜒盘旋,都汇入独龙阜西南的前湖之中,此为“朱雀翔舞。”

从明孝陵墓穴所在的独龙阜向北看,作为祖山龙脉的紫金山中脉成弧形,弧口朝南,往山势缓缓下降至独龙阜,此为“玄武低头”。

独龙阜之东,紫金山山脉往南延伸为多座小山,绵延不断,此为“龙砂”。“青龙蜿蜒”。

独龙阜之西,有一条山脊,俗称“小虎山”,地势低于独龙阜,是“虎砂”,为“白虎驯頫”。

明孝陵四象俱全,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加之孝陵的3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势,后又在紫金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十分得体。这种水风水上称“冠带水”,亦十分难得。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孝陵的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10万棵,养鹿上千只。明孝陵有红墙周长22.5千米,布局宏伟,规制严谨。

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气势非凡。陵园的第一个入口是下马坊。下马坊是一座两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体的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下马坊的东边36米处是神烈山碑,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原来的碑亭后来不存在了,只剩下四角石柱础。神烈山碑向东17米处是一通卧碑,称为“禁约碑”,碑文刻有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后来只剩下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座券门洞,中门较高,有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1413年为朱元璋撰述的神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颂德碑全称是“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是由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建的。

神功圣德碑亭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后来只剩下方形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因此又称“四方城”。亭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通,碑高8.78米,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碑文由朱棣亲手撰写。详细描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首开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

明孝陵的神道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的神道。这条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都安放了石像生。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段神道后来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两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

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明孝陵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是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就到了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后来剩下3孔。

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座门洞,三大二小,中间3座为拱形门洞,两边两座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

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后来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5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写着“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座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通碑刻。根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后来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来碑殿,并竖立了5通高大的石碑。

正中有一通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这个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石碑上有后来的清康熙帝写的“治隆唐宋”4个鎏金大字,意思是明太祖的治国方略甚至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这是康熙皇帝在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的颂扬词。

碑殿之后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也就是享殿。大殿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殿中供奉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神位。

享殿后面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的北面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

隧道共有54级台阶,台阶的尽头是用13层条石砌筑的宝顶南墙。南墙正中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是后人所制的。方城左右两侧有步道,可以通往明楼。

明楼在方城之上,原为重檐黄瓦大屋顶建筑,屋顶后来被毁,仅存四壁砖墙,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扇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扇拱门。

方城明楼以北为真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

方城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桥”,它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从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我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还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

[旁注]

徐达(1332年~1385年),明代开国军事统帅。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王朝建立后,被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封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地位显赫,但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大臣之一。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安徽怀远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他身为军中前锋,作战勇猛,席卷幽燕,直捣上都。由于他曾攻克了开平府,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重檐 我国古代建筑经常出现的建筑形制之一,是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石像生 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我国古代明朝时,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还要将人工驯养的猛兽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驾崩后,就在陵前设置石像生代替这些百官和猛兽。

庑殿 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4条垂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型制的一种形式,象征着至高无上,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皇家建筑专用的建筑形式。

鎏金 我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鎏金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我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龟趺 又叫赑屃或霸下,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是灵禽祥兽。霸下长得像龟而且能负重,力大到可驮负三山五岳。因为霸下能背重物,因此多为石碑、石柱的底台及墙头装饰。传说霸下是大禹治水时收服的,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仙界 源于我国远古神话,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游玩、工作的地方。传说仙界以昆仑为中心,方圆800千米,高7万尺,万物尽有,每面9个门,每个门都有神兽守卫。仙界的下面是溺水之渊,外有炎火之山,远望光芒四射,宫阙壮丽。

[阅读链接]

据说,在朱元璋的孩子中,有个小公主特别喜欢神道旁的一个石人武将,她每次和朱元璋一起查看陵墓时,都要和那个石人武将玩。有一天,这个小公主摸着石像将军的甲袍说:“如果他来迎亲,我就愿意嫁他!”结果,当天夜里,石像竟然活了,找到朱元璋要求迎娶小公主。

朱元璋又惊讶又害怕,他不想把小公主嫁给一个石像,于是就对石像说:“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石像信以为真,满心欢喜地回去了。第二天,朱元璋马上派人砍掉了那个石人的脑袋,于是石像再也不能显灵了。直至朱元璋下葬的时候,才重新雕了个石人头安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