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积极性是个性最重要的一般特点。个性积极性说明个性不仅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它也在社会关系中起作用。个性积极性既表现在改变和改造周围世界中,也表现在改变和改造个人自己的心理品质之中。

需要是激励人们去积极行动的原因,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在人们体验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产生的。人们在感到有某种需要的时候,就要通过各种行动去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因此需要就成为人的活动动力。

人的个性积极性与动物积极获取生存资料的行为不同。动物是以天生的生物需求为条件,并且直接从周围自然界中满足这种需要;个性的积极性不仅仅同生物需求相联系。人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所独有的社会需要,因此,人也就具有了独自的社会的积极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倾向性,将它们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把需要看成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并不否定客观现实对个性积极性的制约。作用于人的事物都有可能变成他的需要客体,从而成为活动的目的,激发和引起人的积极性。

作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的需要是以动机、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人们活动的自觉性

和积极性,激励人们去活动。它又是主观的东西,主要是从社会现实向人提出的要求,变为人的内部需要中产生的,没有客观现实向人提出的要求就无法产生需要。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的,作为教师不下点功夫研究一下心理学是不行的。

兴趣表现在人的认识的需要方面,它是对事物的肯定态度相联系的一种情绪倾向。人对某种东西感兴趣,就推动人积极地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

兴趣和需要是相联系的。深厚而稳固的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从而

成为人对某事物认识和获得的必要性。

兴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当人们对生活有兴趣的时候,便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采,从百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人的兴趣在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活动性等方面都表现有不同特点。 首先人应在兴趣的范围内充实自己,马克思曾对女儿说过:“人类的一

切东西对我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这反映了马克思广泛的兴趣和对渊博的知识的重视。其次,广泛的兴趣应与中心兴趣结合。否则样样懂点却博而不专。只有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上有着决定活动基本倾向性的中心兴趣,表现得既博且专才是一个青少年能够正常而全面发展的可贵素质。最后,兴趣要稳定持久,这样才能推动人深入钻研问题,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也才能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

信念是行为的稳定的核心的动机,表现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原理、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确信无疑。信念不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它们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并为了在生活中接受它们的指导而力求达到它们。大家熟知的“世界观”正是信念组成一定的体系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