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性格的形成因素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我们已知道了性格的涵义、它的历史、特征、结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我们就来解决大家的疑问。

前面已经说过,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 受着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

我们从不讳言性格中的某些因素是先天起作用的,比如遗传的因素。西方心理学家们为探讨遗传同后天行为特征的关系作了很多工作。

承认生物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并不是说性格就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相反地,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社会性因素首先是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一般物质文化环境。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受着家庭、社会的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十分崇尚个人独立的精神, 那里的孩子长到 18 岁,就以继续接受父母的生活供养为耻,这种环境造成了美国青年普遍具有自食其力的观念。大家在电视上不是看到过他们那里七、八岁就已经是推销老手了吗?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不少人在成年后还接受父母的资助,并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比一

比,想一想,你们自己是上面哪一种类型呢?

上述影响性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从人的客观条件方面考虑的。然而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是有选择地作出反应的。而且人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因此个人的主观自我调节过程,也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的一生,就是人同客观现实不断地相互作用的一生。每个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如何,要看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如何发挥自我调节的力量。一般说来,逆境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愤发成才者比比皆是,几乎每个功成名就之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奋斗史。置身腐败混浊的家庭环境,要洁身自好当然不易,但古往今来,严于自律,“出污泥而不染”的杰出人物也大有人在。这些事例都说明:虽然一个人的具体环境有时难以选择,生物学条件更是无法选择,但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强者还是弱者,充当勇士还是懦夫,主动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充分而正确地运用这种权力,你就有希望塑造成自己的完美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前言里,我们曾经提到过有人担心性格已定型,无法改变。这里我们将讨论一下性格的可塑性及其意义。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性,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性格的变化,有时当事人自己也能觉察出来。前苏联心理学家对一组 25—55 岁的人作过调查, 其中 73%的人觉得自己的性格发生过变化。

有些性格特征的变化,无疑同年龄增长有关。比如,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较低,易受一时情境的左右;成年人的情绪比孩童时要稳定得多。儿童的自制力和责任感这类特征,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是,性格变化的原因决不限于年龄。美国有研究表明,如好动、情绪多变、自制、自信等特征,对社会性因素(教育、职业、社会地位等)的依赖甚至超过对年龄的依赖性。生活中这类例子是很多的。有些人,原先胆小怕事、办事拖沓、心胸狭隘, 参加革命战争多年之后,锻炼成一个胆大泼辣、处事干练、豁达开朗的干部。有些人,在年轻时代是个热情、上进、谦虚、好学的人,后来由于高居官位而不知自我改造,久而久之,就变得骄横跋扈,待人冷漠而不思进取。

人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世界观倾向这类性格特征,一般说来可变性较高。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引起人对现实态度的改变,进而影响人对事物的评价,影响行动方向的选择,并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自我调节”的方向和水平。只要假以时日,它也将导致其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些变化。

性格特征的稳定程度(或可变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的性格特征,如内向或外向、情绪反应等,确实有着高度的稳定性。然而,人类并不能遗传任何社会行为,而只能遗传神经系统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却不能决定人的社会行为。根据巴甫洛夫创立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或者叫条件反射系统,而条件反射系统完全是在后天生活中建立、巩固和积累起来的。这些条件反射系统的特征,有可能改造成“掩盖”人的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按其神经特征,他们表现为思维敏捷,行动迅速麻利,但同时注意力却不容易持久地集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思维和行动都异常聪敏快捷的人,同时也能在学习、

工作中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凝神专注状态。后天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主观的正确态度和意志指引下的行为实践,使他们弥补了先天神经过程特性的不足方面,至少在特定领域内形成自己所期望、实践所要求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关于他的传记资料表明, 似乎他的个性有着易于激动、情绪变换激烈的特点,表现在待人方面,会显出稍欠平和和温存,常爱发怒。然而他作为一个医生,对病人则总是那么热情友爱,和蔼可亲。

总之,人的性格是发展的、可变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不无道理,但一味强调其“难”,未免过于消极。古代印度有句谚语则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相比之下,后者更富于科学性和积极性,它充分揭示了性格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定向地引导个人的行为,就可能养成习惯;习惯的深化就能演变为性格。

那么性格的塑造对社会对我们个人有什么意义呢?把性格和命运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大呢?并不!

命运,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概念,它虽被人们常常提到,却缺乏确定的涵义。人们关心命运,却未必真正理解它究竟是什么。其实,人如果确有什么“命运”的话,不如说它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由人赋予方向和意义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某种内在规定性,这就是说,个人生命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个人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有着它自身规律可循的。因此,由一定的主观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人生状况,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在总的方向上是可以预测的。

那么,性格从哪些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命运呢?首先,它影响个人才能的发展。青少年都希望自己成才,但成才靠什么?不少人可能想到要靠“聪明”。然而,聪明不是天生的。先天只提供有利于发展才智的素质,而才能完全是后天发展起来的。欲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满,单有才华也还不够。我们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和变故,会遭遇种种考验或磨难,一个人将怎样对待这些事件和变故、考验或磨难,将决定他命运的结局。个人对现实的不同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终究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最重要的是,性格倾向决定着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学习、事业、生活的作用是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它确实影响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青少年朋友们,趁你们年纪尚轻,积极地、扎实地去塑造自己的优良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