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看待他人

“看人”是“待人”的前提,倘若连看都看不准,还谈什么正确相待呢? 人是社会的人,看准又谈何容易,旧时不就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说法吗! 青少年涉世不深,看人往往失之偏颇,表面化、绝对化、感情化便是主要表现。

比如,表面化。当初,刘邦“不好儒”,对知识分子很反感,对于“衣儒衣”“冠儒冠”的来者都拒绝接待,甚至当众侮辱。有鉴于此,儒生郦食其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才见到刘邦,他说:“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幸好刘邦听了他的话,改掉了“以目皮相”的毛病,后来终于贤人能士纷纷来归,共创汉代帝业。

人是活的,是一个综合体,有形形色色的点和面。这些都是由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年龄等因素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这些因素优劣交错、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也无须相同,“千人一面”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所以,人都是长短互见、优劣共存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大可不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好百好”也不科学。表与里的关系是辩证的,不观表无以察里,要察里必须观表。

看人,尤其是看青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即使眼前毛病多一点,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青年失足者变为先进生产者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在于我们应正确地看待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 一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予以充分肯定;二要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诚挚的批评,帮他改正。

青年人最忌感情用事,讲哥儿们义气,弄得是非不分,因为不会看人, 甚至同流合污。所以,青少年要特别学会看人,这不仅可以很好地与人相处, 而且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看错了人、交了坏朋友,“天才”也要夭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