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是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提出的。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明”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才能、价值和社会责任时,才能在各种条件下,特别是不利条件下,激发起新的、更大的热情。

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明”不是一次完成的。心目中的“我”同现实

生活中的“我”不是同一的:前者大于后者,则易于妄自尊大;反之,则易于妄自菲薄。“自知之明”就贵在使两者统一起来。

一个人希望自己成名,我们不应用“没有自知之明”加以指责。成名, 说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某项事业上取得了为社会所承认的成就。“实至名归”。想成名,应当受到鼓励。青年人应当争取成名,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要想成名,有“自知之明”,就要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一个对自己毫无自知的人,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的, 即使有什么“目标”,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去了解自己呢?首先,热爱人生。一个对自己没有或缺乏热情的人,很难想像他会热爱生活,热爱世界。人的才能,固然有不可忽视的天赋,但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热爱世界,不热爱生活,又何谈对世界作出贡献呢!又何谈成才立志呢!

其次,要学会分析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善于采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又要扬己之长,发挥优势,形成“自我”,使自己逐步向“完善”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公认的规范,适应事业的需要。

最后,实现“自我”。青年往往热情洋溢,爱好幻想,甚至视幻想为理想。其实,人还得受现实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想做的未必就能做,做了也未必就能成功。因此要努力把自己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把眼前的学习或工作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点,开拓实现自我的领域,去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