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秋瑾

第一节抱“匡济艰危”之志

秋瑾,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字璿卿,号竞雄、旦吾、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1875 年 11

月 8 日)生于福建闽县。祖父秋嘉禾多年仕宦福建,父秋寿南同治年举人, 母单氏出身浙江省萧山城内望族。

秋瑾在福建度过童年时代。她曾在祖父官衙耳闻目睹外国侵略分子的飞扬跋扈,深以为忧地对母亲说:“这样下去,中国人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

②从幼年起,秋瑾与兄秋誉章在家读书,由父母课督。她读书用功,天资聪颖,

除读四书五经外,还广泛涉猎各种诗词、小说、史书,对一些描述古代游侠, 特别是女杰的作品,怀有浓厚兴趣。

光绪十六年(1890),秋瑾由闽返浙,居绍兴城内和畅堂,除继续读书外,又向其萧山外婆家表兄弟单老四习武艺。

光绪二十年(1894)夏,秋寿南任职湖南湘潭县厘金局,一家随往。经媒人说合,父母作主,秋瑾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五日(1896 年 5 月 17 日), 嫁湘潭城内大富商王黻臣之子王子芳(字廷钧)为妻。王子芳为不学无术的纨袴子,秋瑾对这桩婚事本极不愿,婚后夫妻感情淡漠,秋瑾抑郁不欢,激起对封建纲常之痛恨。

戊戌变法失败后,王子芳入赀为工部主事(后迁户部郎中),赴京任职, 秋瑾同往。在北京,秋瑾闻见官场种种污秽,十分愤慨,曾写《黄金台怀古》讥讽之:“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①

不久,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秋瑾与王子芳匆忙离京返湘避难。其时秋瑾以强烈的忧国心情,写了《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 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①她后来回顾说:“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②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1901 年 11 月),王子芳赴京复职,秋瑾也重到京华。但不久其父在湖南桂阳知州任上病逝,秋瑾又返湘居丧。其母、兄则在湘潭城内赁屋开设“和济钱庄”,但开张不到一年便本金亏尽,被迫关闭。不久,其母、兄等皆离湘回浙。秋瑾在夫家更感寂寞苦闷。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秋瑾携女儿王灿芝,再次赴京,与王子芳一同生活。这时,秋瑾结识了与王子芳同在户部任职的廉泉之妻吴芝瑛。吴氏是当时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之侄女,思想开通,精于书法、诗词, 比秋瑾年长 7 岁。二人结识后感情日笃,几乎“无一日不相见”③。至次年正

② 上海右文社本,印于 1915 年,章太炎曾有手校本;浙江图书馆本刊于 1919 年,其中《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补编》、《菿汉微言》3 种,为右文社本所无。

① 秋高:《秋瑾遗事》。

① 《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8 页。

② 同上书,第 60 页。

③ 《致王时泽书》,《秋瑾集》,第 47 页。

月,即立盟结拜为姊妹。此外,秋瑾还结识了绍兴同乡陶大钧之妾陶荻子, 以及其夫在京师大学堂执教的日本人服部繁子等人。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国内很快传播,大批中国青年出国留学,前往日本留学者尤多。秋瑾在吴芝瑛、陶荻子等处,常看到一些宣传革命和救国的新书报,眼界为之大开,忧国之情更趋强烈,便更加不安于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她表示:“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①乃决心摆脱依附丈夫生活的地位,出国留学。王子芳极力反对,竟窃走秋瑾自筹用作留学费用的珠宝财物,以阻其行,引起秋瑾极大反感,从此夫妻反目成仇。秋瑾另筹学费,脱下红装,丢掉女子裹脚布和三寸弓鞋, 换上全副男装,直至牺牲,终未再穿清朝礼服。

从准备出国留学遭丈夫阻止这件事,使秋瑾认识到,女子“革命当自家庭始”的道理②。

① 吴芝瑛致徐寄尘书,《民主报》1912 年 7 月 2 日。

② 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秋瑾集》,第 18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