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一个目标,实现它——有志者事竟成

羽毛球运动员龚智超,原来在湖南队时,不少人对她是否能够成材持怀疑态度。她的身体条件很一般,身高 1.63 米,体重不足 50 公斤。在国际羽坛高手如云、运动员身材高大化的赛场上,龚智超看起来并不显眼。

然而,当这位文文静静、身体单薄的姑娘凭实力跻身国家队后,人们很快对她刮目相看。她四处征战,面对世界羽坛的老将名宿,全无怯意,让她们一个一个地成为手下的败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级高手。1996 年 4 月,她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锦标赛,就技压群芳,取得冠军。她的打法属拉吊型,与印尼名将王莲香相似。当时与王莲香对垒时,龚智超从容不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你拉我也拉,反正我比你年轻,体力比你好。结果,硬是把这位中国队的老“克星”拉下了马。从默默无闻到排名世界女单第一,龚智超只用了 11 个月,创造了国际羽坛排名上升的最快纪录,被国

际羽联称为“中国最新球星”。

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曾对记者称赞龚智超说:“她的心里总有一个目标,然后就一步步地去实现,她是一个智慧型的选手。”

订一个目标,去实现它。成功的起点,正在于此。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时,爱因斯坦写下了众所周知的公式:

A=X+Y+Z(即是说,成功=正确方向+艰苦劳动+少说废话)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就会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意义,按照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发挥所有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被称为“俄国科学始祖”的罗蒙诺索夫,19 岁时徒步两千公里从家乡到莫斯科求学。他所在的那所贵族教会学校全部用拉丁文讲课。罗蒙诺索夫不懂拉丁文,只好先补习拉丁文。老师瞧不起他,要他坐到最后一排去,十三四岁的同学们更是指手划脚地讽刺他:“一个 20 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啦!”老师的冷眼,同学们的讥讽,他全不放在眼里。他的目标已定,只是埋头学习,无暇顾及人家说长道短,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尊敬,并一步步走进了著名科学家的行列。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高中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数学老师沈元,给他们讲了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沈元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从那时起,喜欢数学的陈景润,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他率先证明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作为证明结果的“陈氏定理”,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辉煌的定理”。

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为无数少年心中的偶像。“我也要像陈景润叔叔那样,拿下世界第一。”当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袁亚湘的 10 多岁的农民儿子之口时,谁都觉得是幼稚可笑的梦想。然而, 十几年后,袁亚湘梦想成真。

袁亚湘天资聪敏,对数学尤为痴迷。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把阿拉伯数字算来算去,突然发现一个秘密:整数 48 分别可被 2、3、4、6、8、12、16、24 整除,而这 8 个数字之和是 75,奇妙的是 75 又被 3、5、15、25 整除,它们之和又恰巧是 48。他问老师,48 和 75 是一对什么数?老师一时语塞,他没想到一个 8 岁的儿童竟会提出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问题。年幼的袁亚湘总是

超前地把下一学期的数学课程学得滚瓜烂熟。后来,老师把他从 4 年级跃升

到 5 年级,与年长 3 岁的哥哥同班上课。

不曾料想,初中毕业后,父亲给他出了道难题。因家里无力负担,两兄弟只能有一个升上高中。哥哥年纪比他大,错过了机会,也许就不会再有学习机会了。在经历了长时间痛苦的抉择之后,袁亚湘辍学了。一位姓陈的老师得知情况后,惋惜地对他说:“你是棵好苗子,千万不能荒废,要想办法读书。”一年之后,袁亚湘终于又重新跨入了校门。1976 年高中毕业后,他又回到了自己耕耘过的土地上,白天在田地间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用数字、公式、定理去编织色彩斑斓的梦。直到 1977 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 他振奋不已,没日没夜地复习了一个多月,考上了湘潭大学,成了该校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的一名新生。从此,他如鱼得水,尽情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1982 年 2 月,袁亚湘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他仅

用半年时间就学完了规定的所有科目,获得硕士学位。11 月,袁亚湘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系,他的导师是国际计算数学界大名鼎鼎的鲍尔教授。短短的几年里,袁亚湘先后完成了 16 篇具有世界水平的论文,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就破格选进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任研究员。鲍尔教授感慨地说:“在所有的学生中,袁亚湘是出类拔萃的。”

1988 年 9 月,袁亚湘谢绝了鲍尔先生的挽留,回国了。他又回到了阔别

6 年的计算中心实验楼。不久,他证明了“一类尺度算法的最小 Q——阶收敛因子为 1”的理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证明这一结果的人。1990 年,袁亚湘被授予博士导师资格,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导师,年仅 30 岁。

袁亚湘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有着一个高远的目标,就像海伦·凯勒说过的:“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会去爬行的。”

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还仅仅是美国洛杉矶郊区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 15 岁少年时,就列表写下了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他立下志向,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 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球⋯⋯”,共列有 127 个目标。之后,经过顽强的努力,历经 18 次死里逃

生,终于实现了其中的 106 个。

人的潜力竟如此之大!订一个目标,你一定能实现它,只要沿着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