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命运说:不!——你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1997 年 11 月 10 日下午,正在中国访问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来到俄罗斯

驻华大使馆,向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 4 位中国文化界人士授“友谊勋章”。被授勋的有著名作家、画家、翻译家高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 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和著名俄罗斯歌曲翻译家薛范。在频频的闪光灯下,薛范与另外的三位一样,显得容光焕发,满面春风。

然而,薛范的名字,却一直并不像他译配的歌那样著名。在公共场合, 当人们为他作介绍时,如果提起名字,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但如果说, 这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翻译者,立刻就会看到热情和惊喜的目光。在许多场合,这句话往往成了方便之门的通行证。有一次,北京的苏联歌曲爱好者,专门给薛范开欢迎会。来者当中,有杂志的主编、翻译家,有处长、局长、总经理。这些带着各种头衔的人,一见到薛范,便一改往日的矜持, 不论相识与否,都称薛范为老师,对他崇敬备至。他们争相演唱《列宁山》、

《纺织姑娘》、《山楂树》、《共青团员之歌》、《歌唱动荡的青春》等原苏联歌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是被独唱、重唱、合唱了 3 次,就像是学生在给老师做汇报演出。

很多人是见了面才知道,译配那些旋律优美、催人奋进歌曲的薛范,身体残病得那么厉害,瘦小的身躯,总是蜷缩在轮椅上。薛范两岁时得重病导致双腿瘫痪,身体发育很不正常。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大学,但到学校报到时,人们看到他的腿一点也不能动,没有接收。回家后,他蒙头睡了几天。展示生命力量的欲望,终使他振作起来。1953 年,薛范翻译的第一首歌,发表在上海广播电台办的《广播歌曲》上,那一年,他 19 岁。几十年来,薛范

自学了英、法、俄、日等外语,译配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 多首歌曲, 其中,原苏联歌曲近一半。

薛范没有职业,也没有成家,对自己的处境,他总是坦然相对。他说, 要活,就好好活,做点事情。残缺的身体,依然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1996 年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寻找工作。南京大学信息

管理系 93 级学生唐均,用中、英、法、德、阿拉伯、印地文、日文、满文等多种文字写的自荐信,寄给了一些他梦寐以求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见了他的材料后,认为他的条件完全符合该馆人才需求。不料,当一位副馆长到南京面试后,却面露难色而去。另外的几家用人单位也一样, 他们并不测试他的专业水平,只是对他的身体状态反复考问。

唐均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白皮肤,白头发,白眉毛,眼睛极度近视。这正是用人单位对他退避三舍的原因。1974 年,唐均出生在四川宜宾地区江安县一个贫寒的家庭。不幸的生活,反倒使他很早就懂事了。上学以后,由于弱视,即使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的学习主要靠听,下课

了再借同学的笔记抄。惟有学习,使唐均找到了藉以自慰的所在。1993 年, 唐均参加高考,他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并高出重点院校分数线 79 分。南京大学录取了他,这使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唐均一年级便轻松过关。后来又选修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门门考试都在90 分以上。他不满足于这些大语种,又转而开始学习国家最为紧缺的一些小语种。1994 年初,新华社报道北京一家书库中堆着数以百万计的满文资料无人问津,发出了“救救国宝”的呼吁。唐均为国宝而痛心,他向黑龙江满语研究所汇钱邮购了满语教材,满文成了他自学的第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从大学二年级起,唐均开始苦修女真文。这是被语言学界公认的一种既无人讲、也缺乏文字教材的“天文”。唐均在学校图书馆茫茫书海中百般寻觅,才找到一本《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凭着其中繁琐难懂的考证,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整理出语法、词法,并用一个寒假编出一本收有 500 多个词汇的小词典。几个月后,他已经可以阅读女真文献了。

后来,在一本研究西夏文化的著作上,唐均发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先生的地址,立即写信求教。史先生惊异于一个普通大学生有心此道,很快回信并寄赠了一套西夏文学习教材。

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得知唐均想学梵文但找不到教材,便将自己新近翻译的《梵文基础读本》寄赠给他。从此,唐均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爬山者,翻过一座山头,又继续去翻另一个山头。

为了学习语言,唐均省吃俭用。家里每月寄来 100 元生活费,他还要从中扣出一些钱买书。上大学四年,他每天早晚两餐,都只吃稀饭、馒头,中午才买一个素菜,一年到头,极少吃荤菜。他没进过一次大百货商店。南京玄武湖公园近在咫尺,他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

在唐均的床头,贴着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唐均说:“既然上天赐给我这么一个躯体,我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我想,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住脚。”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看到唐均刻苦学习稀有语种的报道后,立即要求有关方面解决他的经济、求职或深入学习上的困难。南京大学减免了他的 1200 元贷款,并四处奔走,帮助他联系理想的单位。

唐均是幸运的,最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特批名额,招收他为史金波先生的研究生。唐均研究稀有语种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人生注定会有许多磨难和艰辛,而身体的残缺带给人的痛苦,也许远远超过其他困境带给人的痛苦。但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向命运挑战,体内的强大生命力就能够战胜体外的创伤。

模特出身的古巴美女奎罗特,是 1989 年世界最佳田径女选手,在 1993 年初的一次意外事故中,被烈火焚烧,面容被毁,全身三度烧伤。10 天以后, 怀孕 6 个月的女婴引产夭折。然而,严酷的厄运没有使她丧失生活的勇气, 经过和命运的顽强抗争,奎罗特带着满面烧痕一身伤疤,重返跑道,并奇迹般地在 1995 年世界锦标赛上夺得 800 米金牌,在 1996 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

上夺得 800 米银牌。而她真正赢得的是比奖牌更加珍贵的东西—— 对命运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