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学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是许多独立的小城邦,还没有
形成统一国家,但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而成为最繁荣最富庶的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的解放才成为可能。而且意大利是古文化发源地, 从前被埋葬的一切都成为种子,在许多年后重现生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 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这样, 意大利出现了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人文主义在文学、史学占据了主要地位。一些城邦君主也支持、鼓励文学,如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洛伦佐·德·梅迪契本人也是诗人,他以艺术庇护者的姿态在他宫廷里形成了一个人文主义中心。当时意大利人民因受多种文化影响,也见多识广。这一切都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并走向繁荣。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及杰出代表。弗兰契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 年),生于阿雷佐,父亲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公证人, 和但丁同时被放逐。1311 年,彼特拉克随家迁居法国,在普罗旺斯居住多年。他父亲送他到博洛尼亚学习法律,但他志在文学。父亲逝世后, 他就专心从事文学活动。他还漫游过欧洲许多国家,美丽的景色给他许多启示。同时他关心政治和现实,1347 年,罗马平民起义反抗封建君主暴政,他曾写诗表示支持并打算参加。1343—1353 年间,彼特拉克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巴尔马城,经常去意大利各城市旅游,同时不计资财,不畏劳苦地搜集古典著作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后来在得知恋人去世的消息后,内心痛楚,四处流浪飘泊,最后于亚尔爪镇逝世。
彼特拉克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精湛研究,热心搜集古籍抄本,发现了西塞罗等古典作家失传的书信和著作。他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他有一种至诚的复古精神,认为不朽的是古人,只有古人才能了解他的思想感情。但他对古书的诠释却具新意,以尊重现在、现世之美为人生观,以享乐和发展个性为人生目的,为古典文化的研究树立了方向,因而迎合了当时意大利人的内心需求,而且文字正确而优美,在同时代人中被认为是古代文化的活代表。
彼特拉克效法维吉尔创作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38—1342 年), 是根据李维乌斯的历史著作描写古罗马统帅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使他获得桂冠诗人的荣誉。
他还有许多用拉丁语写的散文、诗歌、书信等,如论文《论轻视现世》,驳斥了教会僧侣宣传的一切欢乐,认为现世太美好,不能予以轻视。还有《名人传》(1338—1374 年),记叙古罗马历史上和《圣经》、神话传说中的杰出人物的生平,认为世人应学习这些人的品质。《备忘录》(1343—1345 年)写的是历史上的趣闻,希望借此能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他最独特的散文作品是《隐秘》,这是他在 1342—1343 年间写成的拉丁语著作。他虚构了同圣人奥古斯丁之间持续三天的对话,对爱情、宗教、死亡、幸福等问题展开了真诚、彻底的讨论。因为他的追求—— 对荣誉及劳拉的爱同宗教的理想境界是冲突的,天国之梦,人世之欢在他内心交战,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作品如此无忌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对人的精神的解放,即使他心灵的隐痛始终无法真正解决。这
部作品形式优美,富有节奏,真实动人,心理描写深刻细致。
彼特拉克最优秀的作品是诗歌,最突出的成就反映在诗歌创作方面。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是他传世之作。《歌集》共 366 首,绝大部分是十四行诗。主要是倾诉对女友劳拉的爱。劳拉是别人的妻子,彼特拉克的情爱中感情复杂,而且他在实际生活中很放荡,有类似起诉书一样的经历。但他的美丽思想,灵魂深处的美妙,都寄托在对劳拉的爱情中,《歌集》的文学价值是永恒的。《歌集》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明净、清澈而温柔的水》:
明净、清澈而温柔的水 娇美的人儿在那里栖身,
对于我,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女人, 她爱把树上轻巧的枝丫
(想起这个,我不由长叹一声) 作为支柱,靠着自己窈窕的身影, 她那艳丽的衣裙
遮没了花儿和草儿, 掩住了天使般的酥胸,
空气清朗而又神圣,那里,
爱情用美丽的眼睛打开我的心扉, 请一起倾听
我那最后凄楚的声音
⋯⋯⋯
从可爱的树枝上
(在我的记忆中依旧留着芬芳) 花儿象雨点一样掉落在她的怀里, 周围是一片荣光,
她谦虚地坐在里面,
此刻它已被一阵可爱的阵雨遮掩。一朵花落在她的衣边
又有一朵落在她的金发上, 它们在那里望去,
宛如纯金和珍珠,
一朵落在地面,又有一朵在波浪上 另一朵飘下时打着圈儿,姿态动人, 似乎说:这就是爱情的化身。
⋯⋯⋯
这首诗赋予爱情一种似乎可以触摸的质感,如同花开水流,而且把自然和人的美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爱在当时的意义是针对神学的, 以人爱代替神爱,而且这种爱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向往,是一种凡人的幸福。而且彼特拉克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与中世纪神学绝对不同,劳拉去世后,他认为她已成美艳的天使,圣洁的灵魂:
美艳的天使,圣洁的灵魂, 天上的臣民,在我的心上人仙逝的第一天,他们都围在
她的身边,满怀惊异与怜悯。
是什么这样光芒四射,美艳绝伦? 他们窃窃私语,因为在这整个年代, 从来没有一个如此美丽的身影
从动荡的世间来到这高高的天庭。改变了住处,她很高兴,
这样,她就与圣人的地位相提并论; 她不时回过头来,看一看
我是否跟在后面;她似乎在等: 我的愿望和思念都朝向苍天,
因我听到她在祈祷,要我快快动身。
生与死的价值都系于情爱,彼特拉克的诗中没有神学的位置。
《歌集》委婉清丽,富有生活气息。在风格上继承了意大利“温柔的新体”派爱情诗的传统,却又没有用传统的神秘象征,而是真切地、现实地描写爱情,文字清雅,韵味深长,开创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先河。
他的诗对后世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人文主义的内容,还有他独创的形式。他使十四行诗更加完美:层次分明,结构美丽,而且后半首更为流畅,是极完美的抒情方式。如这首《夜莺》:
夜莺婉转而悲切的啼鸣,
也许是唱给小鸟和亲爱的伴侣听。天穹和田野都荡漾着它的歌声, 曲调是那么凄楚动人。
歌声似乎整夜伴随着我
使我想起自己不幸的命运;
除自己外,我不能向谁倾诉衷情,
因为我不信,死亡会在女神面前降临。多么容易啊,要诳骗一个自信的人! 有谁会想到比太阳亮得多的两道光芒, 结果变成黑黑的一堆泥尘?
现在我知道,我可怕的命运
就是活着含泪去领会这一真情: 尘世既没有欢乐,也没有永恒。
诗人内心的凄楚有节奏地达到了高潮。这种诗体经常为后世名家模仿,弥尔顿和济慈都喜欢用这种诗体创作,它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种诗体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彼特拉克一生都追求文学上的荣誉,永不厌足。1341 年,他在那不勒斯参加法国国王罗贝尔托亲自主持的公开考试后,荣获“加冕诗人” 的桂冠。不久,他又同时接到罗马和巴黎要为他加冕的消息,他说服加冕典礼在罗马卡皮托利丘举行,并答应了对方条件。他的荣耀和功名终于实现了。
彼特拉克对文艺复兴的贡献是提供了优美的抒情诗及诗的形式,而且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表现在散文、叙事诗等各方面,后人称他为“人文主义之父”。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 年)是和彼特拉克同时代的人文主义
文学家,和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但他的成就与创作风格与前两位不同,正如历史学家胡莫所说,第一位唱的是天堂地狱,第二位唱的是人的心灵,第三位所唱的是城镇、街市、乡野花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教会思想,同时又反映了当时世情生活,而且是意大利方言的精美产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薄伽丘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曾奉父命在那不勒斯学习经商,六年一事无成,只好研究教会法典作为谋生技能。回乡后,父亲的商行破产,生活由奢华变为俭朴。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经商不感兴趣,深入研读古代文化典籍,并经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罗伯特的宫廷,同王宫贵族和人文主义者接触,并开始写作。1340 年他由于经济上原因回到佛罗伦萨,积极参与这个城邦的政治生活,在政治斗争中, 他反对贵族势力,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多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其他城邦。在 1350 年他与彼特拉克结识,两人情趣相投。在彼特拉克的影响下又写了许多著作,有许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薄伽丘的作品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
第一部传奇《菲洛柯洛》以中世纪传说为依据,写两个宗教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冲破种种阻挠,终于获得相爱的权利,表达了爱情比宗教重要的思想。长诗《苔塞伊达》(1339 年)、《菲洛斯特拉托》借用历史素材展现现世生活的美和爱。《亚梅托的女神们》及长诗《爱情的幻影》也是歌颂爱情。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而且都与一个叫菲亚美达的女子有关,在他的《十日谈》中也有菲亚美达的故事。作者用菲亚美达(意思是爱情的火焰)这个名字象征他恋爱的女子玛丽亚。玛丽亚是薄伽丘在那不勒斯认识的贵族女子,已是另一个贵族的妻子,她美丽轻浮放荡,薄伽丘似乎被抛弃了,所以写了一系列书来渲泄痴情。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是《痴情的菲亚美达》,这部书是用相反的手法写作者的心情,菲亚美达处于被抛弃状态,尝尽痴情的痛苦。这部散文体的小说运用了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情节以菲亚美达内心活动为基础, 而不是叙述,从一见钟情到别离相思、痛不欲生都是用心理描写,是欧洲第一部心理小说。对心理的探索细致入微可称为痴情经典,对相思、嫉妒、痛苦、激情的刻画很成功。而菲亚美达因为对爱情忠贞不渝而成为一种理想形象,抛弃他的贵族形象显得苍白。这本书语言华丽流畅, 有诗的气息,而且不安排结局,别具一格,是薄伽丘早期最重要的作品, 为他创作《十日谈》作好了准备。
《十日谈》是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叙述 1348 年黑死病流行时,3 个受过良好教养的青年男子和七个妙龄女郎在城外一个草木葱茏的别墅避难,每个人轮流讲故事,愉快地消磨时间。他们终日在这阳光明媚的世外桃源游玩,饮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 天讲了 100 个故事,所以书名为《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等,但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谈》故事多,题材广泛,但具有鲜明的反教会色彩,对教会进行了深刻嘲弄,如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的故事。亚伯拉罕是一个商人, 信奉犹太教。他的朋友反复劝说他改信基督教,他都不同意。后来到了
罗马,看到教会充满黑暗,教皇教士无恶不作,于是暗想,如此胡作非为却不垮台而且日益光大,此教一定有上帝支持,于是毅然接受了洗礼。还有歹徒夏泼莱托按教义本应下地狱,但他临终时编造了一篇忏悔,骗过神父,教会尊他为圣徒,让人们为他祈祷。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中世纪教会要人们忍受苦难才能得到来生的幸福,薄伽丘指出,这是教会欺骗人们的方法。在愚夫修行的故事里,愚夫布乔经修士指点,彻夜苦修,过着禁欲的“圣洁生活”,而修士趁他苦修之际,与他的妻子寻欢作乐,形象他说明了教会的伪善。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和机智,认为爱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赞美妇女,而当时妇女地位极低,教会法对妇女极残酷,男子可以任意享受,妇女如果那样就要被判火刑。薄伽丘塑造了一些聪明美丽而又勇敢机智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对法律上男女平等的看法。
《十日谈》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赞美平民、商人的聪明才智。作者笔下的平民商人都才貌出众,和谐健美,主张人的高贵不在出身,认为性爱是俗人甚至僧尼快乐及健康泉源,背叛自然、生命、青春的呼声是不对的,把生活的希望从神那里转移到自己身上,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代表进步倾向。
《十日谈》通过故事情节、心理及细节,描绘出他生活的时代、意大利的风情,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职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且采用框形结构,把 100 个故事串连起来,结构独特。这种散文小说形式经过薄伽丘的创造、深化、发展、完成,长期在意大利文学中占支配地位, 而且对欧洲文学形式也有深刻的影响。《十日谈》出版后,在意大利获得极大成功,并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法国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的作品。莎士比亚、莱辛、歌德、维加、普希金也曾在作品中引用过《十日谈》的故事。
《十日谈》的语言生动形象,用了一部分日常口语以配合人物的个性,又有方言和文学语言,简洁流畅高雅朴素,对发展意大利语文学有杰出贡献。
继《十日谈》之后,薄伽丘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 嘲弄了一位寡妇在道德上和形体上的缺点,认为女人是邪恶的,对爱情也绝望了,认为是一种罪恶,也许这又是作者某种经历的反映。
在此之后,他潜心研究古典学问,同时在佛罗伦萨讲解和诠释《神曲》。他的《但丁传》是研究但丁的最早学术著作之一。他还在《但丁传》和《异教诸神谱系中》提出“诗学即神学”,认为诗歌应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发挥想象力。薄伽丘的这种理论对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而且他自己的十四行诗就写得不错。他在十四行诗中,描写了爱情使人性趋于高贵、纯净,是他对爱情的另一种感觉。他在学术研究上也有成绩,他是当时西欧第一个掌握希腊文的学者。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搜集和注释了许多著作,还编辑了拉丁文神话、地理书和传记, 最初他就是以此在欧洲出名的。他一生的活动与创作,对意大利和欧洲传播人文主义,促进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功绩在于创造了意大利语文学,至今犹在,是
近代小说诗歌的创始人,而且对于古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他们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重要作家,虽然有过一些抒情诗,但成就无法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相比。
- 世纪,意大利比较重要的诗人有波利齐亚诺(1454—1494 年), 他的《比武篇》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田园诗世界的向往,他用八韵句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明媚的春光、狩猎的场面及维纳斯宫殿,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世界,是 15 世纪意大利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剧《奥尔甫斯》是他的另一篇杰作,是意大利最早的世俗剧。形式上是悲剧,写奥尔甫斯去冥府寻找妻子,因为回头看她违反了禁令, 结果又重新失去妻子的故事。全剧以诗体写成,情节是一些抒情场面, 缺乏戏剧性,但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此外他还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了一些哀歌和颂歌,还受民间诗歌的影响写了一些爱情诗和跳舞歌曲,表现的是当时流行的青春及美易逝的主题。他的诗对塔索及阿里奥斯托有很大影响。
浦尔契(1432—1484 年)是 15 世纪另一位重要诗人。他采用骑士文学题材,写了一部诙谐而富有生气的长诗《摩尔干提》,充满市民文学情调和喜剧气氛。巨人摩尔干提及他的流氓伙伴半巨人马尔古蒂,形象鲜明。他们的冒险经历写得很精采。诗中还有一个主张信仰自由,讨论科学、哲学、神学问题的魔鬼阿斯塔罗蒂,是对宗教的调侃。
博亚尔多(1441—1494 年)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出身贵族,自幼学习希腊文及拉丁文,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1460 年,承袭伯爵封号, 成为封地的领主,后担任过行政长官及城防司令等职。他的作品《歌集》写 1469 年至 1471 年间他与安东妮亚·卡普拉拉的恋爱,感情真挚,有
彼特拉克式抒情诗 180 首,被认为是 15 世纪意大利最优秀的抒情诗集。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热恋的罗兰》,作品结合了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描写战争和爱情。情节复杂,写英雄亦多情。他善于描写粗犷有力的人物形象,不作细致描写,略显粗糙而且流露出对骑士制度衰落的惋惜。这部巨著在写成 2 卷 60 章后,由于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而中断。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就是这新传奇叙事诗的续篇,但比这篇精采。
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两位杰出的女诗人。
维多丽亚·科隆娜生在罗马附近的马里诺,出身罗马贵族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军事家。她 19 岁时同名将佩斯卡拉侯爵费兰特·达瓦洛斯结婚,后来丈夫战死,她便从事慈善事业和诗歌创作,大部时间在修道院度过。1547 年死于罗马。科隆娜同许多艺术家和学者有密切来往,米开朗基罗曾写许多诗表达对她的爱慕。她同时也和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有联系,因为她对宗教的腐化不满。她的诗可分为宗教诗和爱情诗,宗教诗主要表达她对宗教的虔诚,有一种寻找安慰的心情,爱情诗大多是献给丈夫的。艺术上承袭彼特拉克的传统。诗的情绪不热烈,有一种悲凉,而且很抽象,如下面这首:
我生活在这块可怖而孤寂的岩石上,象一只伤心的鸟,一见绿色的树枝和清冽的水,就望而生畏;我逃离世上我所爱的人,也把自己遗忘,因而我可一意飞向我崇拜的他——太阳。尽管他们不能像我希冀那样振翅高飞,但当我向他们发出召唤时,他们就掉转方
向,回到这条道路上。
当他们愉快而热情地,到达了我派他们去的地方,他们那喜悦心情,即使短暂,也大大超过世间一切欢畅。如果他们象那颗燃烧着的心灵所企盼的,能创造他高雅的外貌,我也许能在尽善尽美的境地里沾一分光。
另一位女诗人是迦丝芭拉·丝塔姆芭(1523—1554 年),生于帕多瓦,后迁居威尼斯。在威尼斯创办了一个文学沙龙,接纳了许多当地著名文人。1549 年爱上了拉蒂诺·德·戈拉多伯爵,两年后被伯爵抛弃。她的主要作品是《韵文集》,有抒情诗三百诗,模仿彼特拉克的风格与体裁写成,内容主要描写她的这段恋情。有的评论家认为她的诗作可以与希腊女诗人萨福相比,她的诗很流畅,如下面一首:
你们拥有这么多的荣华与福泽, 我一点也不嫉妒,圣洁的天使;
也不艳羡你们常和高贵的天主一起。一切贪求与渴望都能获得满足;
因为我的欢乐花样繁多,数不胜数, 世人的心无法了解其中底细。
我面前的一双眼睛,明净而仁慈, 我一定要尽情歌唱,奋笔疾书。 你们在天堂,惯于从天主的脸上 吸取众多生机勃勃的养分,
我却从他无边的美中获得补偿。 你们仅在这方面比我更加欢乐, 你们的欢愉永恒不变,始终一样, 而我的荣光会消失得十分迅速。
桑纳扎罗(1456—1530 年)的田园诗和田园小说在这一时期有很出色的成就。他出生于那不勒斯贵族家庭,受人文主义教育,古典文化修养很深,是那不勒斯学院院士,在宫廷任职。后随国王流亡法国。回国后与女友过着隐居生活,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桑纳扎罗的拉丁文作品有《渔歌》、《哀歌》和叙述基督诞生的《处女分娩》;意大利文作品有抒情诗《歌集》及田园小说《阿卡迪亚》。《阿卡迪亚》是他的代表作,由 12 篇散文和 12 首牧歌组成。叙说主人公为避开爱情烦恼离开那不勒斯,来到田园诗人盛赞的乐土阿卡迪亚,但对所爱的少女未能忘情, 后来在仙人指点下返回故乡,可是他所爱的少女却已逝世。情节影射作者自己的经历。在艺术创作上深受古典作家维吉尔田园诗的影响,描写的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作者渴望牧歌式的生活倾向。作品问世后,有许多模仿者和追随者,对欧洲田园诗和田园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世纪意大利的主要作家有马基雅维里、阿里奥斯托和塔索。他们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之后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1473—1533 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0 岁时全家迁居费拉拉。他很早就显出对诗歌戏剧的爱好及写作才能。开始时,在费拉拉大学学习法律,但对古典文学和人文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刻苦研究,造诣很深。1502 年进入费拉拉的宫廷,曾任
行政长官,并多次受命出使罗马与其他城邦。但他对这种生活不满,诗中经常倾诉不得不从事公务,不能全力从事文学创作的苦闷。晚年终于实现了宿愿,与妻儿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
阿里奥斯托的早期作品大部分用拉丁语写成,又用俗语写了一些爱情诗。比较著名的有七首讽刺诗,作于 1517—1525 年,是用幽默的笔调写成的致亲友的书信,有一点自传性质。主要写自己不得志的境遇,侨居他乡的生活,教廷的腐败,对人文主义的看法,当时社会的阴暗等。他的喜剧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喜剧杰作。他的喜剧在形式上不
同于拉丁喜剧,在情节、人物、场景的安排上有创新,内容大多是宫廷生活,爱情和家庭生活。笔调幽默诙谐,讽刺贵族,同情平民。它们都用俗语写成,比较著名的有《列娜》(1528—1529 年)、《妖术》(1529 年)等。他的创作为意大利风俗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十四行诗写得典雅庄严,从中可以初步得知他的名篇《疯狂的罗兰》的风格。如下面一首:
太阳被一层黑暗的面纱遮住, 面纱一直伸展到远远的天边, 人们听到树叶在喃喃细语,
滚滚的雷声越过天际传向耳畔。
我怕暴雨或冰雹袭击人间
就准备跨过彼岸;河水多么浑浊, 很久以前,它那滚滚的水波
已经把代罗骄傲的儿子葬在里面。
那时,我看到你那美丽的眸子 在彼岸闪现;也听到你的话声 使我当日能同雷恩特罗一样勇敢
就在这时,周围彤云四散, 一轮红日又在高空巡行
没有风声,恶浪也已平息。
阿里奥斯托早期创作的一切,都为成就他的代表作《疯狂的罗兰》作好了准备。
《疯狂的罗兰》是一部骑士传奇叙事诗。1502 年开始写作,30 年后定稿出版。作者不断对长诗进行修改,几乎耗尽一生心血。全诗共 46 首歌,4800 多行。在内容上,长诗是博亚尔多《热恋的罗兰》的续篇,在
《热恋的罗兰》末尾,写到查理大帝将东方公主安杰丽嘉托付给纳莫公爵,答应将她许配给建有战功的人为妻。《疯狂的罗兰》从安杰丽嘉出逃开始写,展现了一系列惊险曲折离奇动人的故事,而且人物具有神话色彩,既有国王,僧侣、英雄、美人,也有仙女,巫师等。故事以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对伊斯兰教徒战争为背景,写骑士罗兰对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还写了伊斯兰教徒鲁杰罗对勃拉达曼提的爱情。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是主要情节,罗兰为寻找她,走遍天涯,历尽艰辛,她同战场上相遇的伊斯兰教勇士梅多罗结了婚。罗兰得悉后痛苦伤心绝望,
以致疯狂。全诗刻画罗兰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是全诗的高潮,也是作者技艺和才华表现最充分的地方。作品用骑士传奇体裁,表达的却是意大利生活的精神,把民间文学题裁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他描绘自然的美、爱情的美、英雄行为的美和现世生活的美,贬斥禁欲主义和宗教偏见,写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女勇于克服阻碍而热恋,指出“天意”没有“人意”重要。作者还谴责侵略者和外国君主给意大利带来的灾难, 希望意大利能自由、和平、统一、幸福。
此诗篇幅长,情节复杂,但结构严密,并不纷乱,而且交替使用叙事抒情、悲剧喜剧手法,巧妙地将这幅浩大的生活画卷融为一体。而且音韵和谐,语言明丽生动,是一篇精采的叙事诗。他的创作同时为欧洲叙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世欧洲诗人以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和拜伦都很推崇他。
《疯狂的罗兰》问世后,在当时意大利社会博得普遍的赞美,成为一版再版,雅俗共赏的名著。它虚构的情节却具有现实的意义,以高超的诗艺展现生活,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已经被时间证明了。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 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欧洲军事著作家,而且还是剧作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1469 年生于佛罗伦萨。他的父亲贝纳多是个律师,热衷于研究人文学科,同一些著名学者关系密切。他为儿子提供一种人文主义的基础训练,接受最好的教育,不顾开支浩大。1498 年萨沃纳罗政权解体时,马基雅维里开始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担任书记官等职务,多次出使意大利城邦和各欧洲国家。1512 年梅迪契家族在佛罗伦萨复辟,因而被解职、放逐,他不断写论文希望能被信任,被新君主任用, 但未起作用。从此就隐居乡村,正如他在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住在一间简陋的住宅里,靠着一笔很小的遗产,穷愁潦倒地生活”。同时研究古典历史书籍,钻研政治艺术,进行文学创作。这使他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马基雅维里首先是政治家,有 15 年的政治生涯。他开始从政时 29 岁,思想已经很成熟,又用人文主义思想观察和思考他经历的一切,在退隐后又更深入地探讨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且时间又给这些人和事一种最终的结局,使他觉得一定有某种规律在统治活动中起作用。他的经验、智慧和观察思考的结果就是著名的《君主论》。这是一本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国家学说的著作。
《君主论》(1513 年)的写作是希望梅迪契政府注意他的才能。《君主论》在谈到命运问题时认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作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君主,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君主国的生存,最高目标必须是建立一种将带给他荣誉的和使他光荣的政府,他认为对于那些继承已习惯受其家族统治的统治权的君主来说,达到这些目标并不特别困难,而靠好运气而登君位的君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困难了,因为他们没有根基,不能再凭运气统治,而要遵循某些规则。他认为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是完备的法律和精良的军队,同时还必须具有一种正确可贵的领导才能。君主应养成一系列人文主义美德,而且如果能够实践这些美德更好。但君主
为保持国家生存并取得光荣,就不能拥有或充分实践所有那些被认为是善的品质。任何君主都会发现,他所处的地位是在一个大多数人不是善良的黑暗世界里设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如果他在这么多不是善良的人们当中坚持使他的事业合乎道德地进行,他将不仅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且肯定被毁灭。他自己必须认清这样的事实,如果他想维持自己政府的生存,将经常有必要“违背真理”,“违背博爱”,“违背人道”,“违背宗教”。不过在不能避免邪恶行为时,也要避免邪恶的表现,而且不必因残酷受责备而烦恼。
《君主论》的思想引起了一片攻击和谩骂,有人称他为“罪恶的导师”,说他主张邪恶等。“马基雅维里主义”一词带有十分的贬意,认为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其实这样对待马基雅维里是不对的,罪恶不需要导师,而且任何历史上的统治者稍有成就肯定不在道德,只凭征服了多少地方而伟大,从不在意他的残暴。后世人们对统治者的评价也不是用道德来排行榜名,而是用战争和领土等等。要达到生存和扩张的目标,任何历史都说明不能靠仁慈而要靠实力,这种统治实践是否道德人们很少评说,而是作为一个既定事实而存在。马基雅维里学说不过真实地总结了统治规律而被视为邪恶,而当时其他政论书的观点都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等等。不太天真的人自然知道无效,至今尚无此种统治先例,而马基雅维里学说却一再应验。说学说会指导政治行为不过是妄想,《圣经》存在多少年了,而且还有主张美德是统治方法的学说也依旧存在。为什么马基雅维里学说影响很大,就在于真实地揭示了政治生活的某些规律。而且从根本上说,君主制和剥削压迫,有什么道德可言,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是一两种学说就能改变的。马基雅维里不用道德去解释政治,这在认识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君主论》的写作并未改变马基雅维里的命运。他与一群文人学者交往,有些方面深受朋友的影响。1521 年出版了《战争的艺术》,很多方面具有独创性,而且和《君主论》一样,也是严谨优美的散文,为后人奉为散文典型。
马基雅维里作为历史学家的主要成就,是撰写了《佛罗伦萨史》。这是梅迪契委任他写的,这是他写得最长和最从容的作品。马基雅维里认为历史应具有道德教诲作用,精心选择史料,叙述一位雅典暴君统治佛罗伦萨,结果第二年就被赶下台等这类有道德启示性的历史事件。同时在风格上采用他最擅长的警句和对偶式手法,文辞精心修饰,以增加艺术力量,如书中一位执政官的演说是这样的:“自由不是武力所能击溃,不是时间所能磨损,不是利益所能抗衡的。”《佛罗伦萨史》并不是一些过去祖先的英勇高贵事迹史,全书的主题却是腐败和衰落。马基雅维里描写腐败的邪恶影响了整个佛罗伦萨,使它走向衰落,丧失政治自由,蒙受耻辱。书中描写的对内对外事务都说明这一点,而且还敏锐地指出:任何城邦都经常存在着人民群众和贵族之间严重的和本能的敌对,因为贵族希望统治,而人民不肯受奴役。马基雅维里试图从人类活动的种种现象中探索人类行为的动机,以找到历史发展规律。他把佛罗伦萨描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把它的发展描写成一个自然而独特的过程;他是近代人中第一个具有此种观念的人”(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对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和政治哲学观的评价,也许弗兰西斯·培根说得最为真诚:“马基雅维里等前人致力于观察人类曾做了什么,而不是强求人们应该怎么做,使后人得益非浅。”
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和政治著作都讲究修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充满哲理,而且很风趣:
“你是谁,看去又不像尘世的女人, 而天公竟把你装点得如此美艳?
你干吗不停留?脚上为何有翅膀生成?”
“我是机会,知道的人少得可怜, 我终日劳碌不停的理由,
是因为我一只脚生在轮子上面。任何飞翔都比不上我的行走。”
“既然我脚上长的是翅膀, 无论走哪条路都十分自由。 我的头发一绺绺披散在前方, 头发盖住胸口和脸庞,
因而我走来时,谁也认不清爽。我的脑后,一根头发也没长上, 因此当我走过或转过身去时, 你想抓住我也是枉劳一场。” “告诉我,同你来的是谁?
是大名鼎鼎的忏悔。要知道,
谁不抓住我,它就把你搂在怀里。你无所事事,终日闲聊,
一天到晚在空想中逍遥,
唉!你不了解,也没注意到, 我就在这时从你手中溜掉。”
马基雅维里早年写过庆祝狂欢节,记叙历史事件和其他内容的诗。其中《金驴记》是受古罗马作家《变形记》的启示而作,是自传体的隐喻诗。但他在戏剧方面成绩突出。
他的喜剧《曼陀罗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喜剧杰作。剧本最初完成于 1518 年,两年后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上演。写一个年迈学究尼齐亚求子心切,听信青年卡利马科的主意,让妻子卢莱齐亚服用曼陀罗花。而卡利马科趁机与年轻貌美的卢莱齐亚相爱。人物的喜剧性鲜明,夸张幽默,妙趣横生。这个剧本使他获得世界声誉。他还有写于 1525 年的喜剧《克丽齐亚》,是根据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部作品改写而成。他的喜剧都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对意大利喜剧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阿雷蒂诺(1492—1556 年)也是当时的喜剧作家。真实姓氏不详。1523 年因写淫秽的十四行诗被迫离开罗马。1527 年定居于威尼斯,过着豪华生活,因为他善写诽谤和讽刺文章,谁出钱多,他就帮谁用笔打击对手。他的作品有《书信集》、《谈论》等,对研究当时社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他写了 5 部散文喜剧:《妓女》、《伪君子》、《达兰达》、
《哲学家》和《御马长官》,刻画了妓女、浪子、狡诈的仆人,吹牛的军人等形象,喜剧情节安排很好。他的悲剧《奥拉齐娃》(1545 年)取材于李维乌斯的《罗马史》,也是当时出色的悲剧。他的剧作对后来喜剧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托夸多·塔索是意大利最后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明丽绚烂,又缠结着深深的痛苦和凄楚。他 1544 年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的苏莲托。他的家庭很有文化教养,父亲是宫廷诗人。他早年在耶稣会学校读书,后来在帕多瓦大学及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并研究哲学和古典文学。1561 年他创作了用浪漫情调描写骑士业绩的长诗《里那尔多》, 这是仿照亚里士多德赋诗法写成的八行体叙事诗,共包括 12 首歌。内容是描写查理大帝的贴身武士里那多尔和加斯科尼国王的妹妹克拉丽琪的爱情故事,表达的是荣耀、爱情和俗世幸福。艺术表现上采用当时流行的风格,可以看出阿里奥斯托的影响。写作技巧已经成熟,有几分自传性质。塔索自己认为《里那尔多》的格调呆滞、单调,但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并给他带来了很高声誉。
从 1565 年起,塔索进入公爵埃斯特家族的宫廷任职。这期间他创作了田园剧《阿明达》和英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阿明达》描绘牧人阿明达对美丽的山林女神西尔维娅诚挚的爱情。语言典雅,歌颂爱情的力量,认为是人生至高无上的感情,赞美了牧人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英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 年)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后光芒,是塔索的代表作,共 20 歌,以 11 世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背景,写十字军将士在戈特弗里德·布留尼统帅下,围困回教徒统治下的圣城耶路撒冷的事。以萨拉丁诺为首的回教徒,借助魔法使十字军陷入困境,后来布留尼在神明帮助下,经过血战,收复了耶路撒冷。诗中还写了十字军骑士唐克雷蒂与回教徒女战士克罗琳达的爱情,十字军将领里纳尔多同回教魔女阿尔米塔的恋爱。爱情都战胜了基督教信仰, 可塔索又是歌颂这次出证的,肯定宗教有镇压异端的必要。而作品中的情爱和欢乐的现世生活,异教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与东征宗旨格格不入,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矛盾。诗中异教因素写得比基督教因素动人多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道德的矛盾缠绕了塔索几乎一生,后来他精神失常与这种冲突的心情有关。但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因为其中的人文主义光辉而成为世界名著。
塔索的短诗也光彩夺目。写过一些爱情诗和宗教诗,情真意切,有时又有一种苦涩的忧伤。如下面一首:
我看到黑沉沉的夜幕里以及星星苍白的脸上
尽是繁露,哭泣和眼泪, 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为什么那皎洁的月亮
在青草的怀里撒下了一抹晶莹清澈的星光? 为什么听到习习清风,
在昏暗的空中一直吹拂到天亮,仿佛它有难言的哀伤? 莫非这是你离别的象征,
我生命中的生命? 又如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美艳,
而我的星辰也怀着同样的心愿。我对你亲爱的人儿,一无贪图, 只期望你带给我痛苦。
如果有时你对我的眼睛表示怜悯之情,
我对你别无他求, 只希望哭个不休。
也并非因为你听到我短叹长吁, 我才为你倾吐心曲,
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 有的也许只是忧伤。
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 为你叹息,
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 都是我忠诚的报偿。
塔索的诗才华横溢,但他内心十分苦闷。他创作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本来是看到当时意大利充斥外国强敌,想唤起人们的英雄精神, 反对土耳其的扩张,但未能如愿。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十分混乱的环境,无可选择,尽管他在诗中描绘了对一个可爱的黄金时代的向往,“可爱的黄金时代,并不因河水流出乳汁,或树林里淌下蜂蜜⋯⋯而是一个永恒的春天”。这样的理想自然与现实格格不入,改变又是不可能的, 还要时刻为自己的异教精神惴惴不安。他曾两次请宗教裁判所检查他的宗教思想,被宣告无罪后,仍不放心,因为宗教裁判的残酷是人所共知的。他又对宫廷不满,与环境矛盾越来越深,而且由于心中思想冲突也很激烈,所以他越来越孤独。他说:“只有橹舰中划桨的奴隶才彼此了解,而我们却礼貌地误解别人,所以别人也应当误解我们”。这一切终于使他精神失常,被囚禁在修道院 7 年。后来他又把叙事长诗整理修改, 改名为《被征服的耶路撒冷》,但不如《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充满激情。他的晚年精神忧郁,飘泊不定,极为清贫。1594 年罗马教皇克雷门特八世决定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桂冠,但在计划实现以前他就逝世了。
塔索为后世许多浪漫诗人所崇拜。他的悲剧性的一生一再成为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题材,歌德曾写诗剧《塔索》,作曲家李斯特为纪念他谱写了雄伟悲壮的交响诗《塔索》。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人文主
义学者对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独创性、典型性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探讨。达·芬奇(1452—1519 年)对绘画、诗歌、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扬画抑诗的观点,为莱辛等人比较诗与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阿尔贝蒂(1404—1472 年)用意大利语写成的《论绘画》(3 卷,
1435 年)、《论雕塑》(1464 年)和用拉丁语写的《论建筑》(10 卷,
1450 年),是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阐述了艺术形象与数学原理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创作依赖于规则,通过规则表现为美,所以十分重视艺术创作中的规则。他还认为艺术应真实表现人和事物全部与众不同的特征, 较早提出了典型与个性统一的问题。明图尔诺(1500—1574 年)影响较大的两部理论著作是《论诗人》(1559 年)和《诗的艺术》(1564 年), 他认为世界是粗糙原始的,艺术是对人们情感风尚的模仿、修饰和美化。钦齐奥(1504—1573 年)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喜剧和悲剧的创作》(1544 年)、《论传奇体叙事诗》(1554 年)等。他指出,《疯狂的罗兰》突破了情节单一的方式,用新的现代语言和现代方式创作,不同于古典的英雄史诗。他还指出诗歌的特点及其同历史、哲学的区别,强调诗歌的独特性是按照逼真的原则来阐释事件,反映真实。卡斯特尔韦特罗(1505
—1571 年)曾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被迫流亡国外。他对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和意大利语言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评论和注释。他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修辞学》、《诗学》所作的诠释,被认为是当时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著作。其中《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1570 年)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广泛探讨了文艺理论问题,他认为诗歌应以使心灵欢悦为目的。他还论及悲剧的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为后来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形成打下一定基础。塔索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诗的艺术》(1567 年)、
《论英雄史诗》(1595 年)和 26 篇《对话》。他在这些论著中阐述诗歌的使命是歌颂光辉的、伟大的和尽善尽美的行为,指出艺术作品应把写实同想象、逼真同惊奇结合起来,诗人不是单纯按照事物已有的样子去写,而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表现,揭示事物蕴含的普遍价值,令读者感到惊奇激动。这些人文主义作家对文艺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意大利和各国文艺理论的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 16 世纪末结束,但进步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继续宣传自由思想,批评宗教教义。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写了许多诗歌, 反对宗教迷信,歌颂科学。1582 年他创作了喜剧《烛台》,嘲讽迂腐的学究和陈旧的风俗,剧情生动,富有生气。他还写过对话录《论英雄激情》,认为诗歌应向生活学习,像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和广阔。他的思想和活动引起教会恐惧,1600 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就义。
另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康帕内拉的命运也和布鲁诺相似。他对教会权威提出怀疑,两度被宗教裁判所裁判,后来组织武装起义,事败被捕, 被囚禁 30 年。他的作品有《太阳城》,歌颂了一个美好的但是虚幻的世界。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论西班牙君主政体》(1600 年),和诗集《诗钞》。
这两位文学家都为自己的思想献出了生命和毕生精力。 17 世纪, 意大利政治动乱,统治残暴,城市萧条,文学也衰落了,出现了内容贫乏的形式主义文学。
形式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 年)。他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是律师,因不从父命学习法律,被逐出
家门。后来进入宫廷,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职,由于私生活问题和伪造文件,曾两次被捕。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七弦琴》(1608 年)、
《新婚诗》和牧歌集《风笛》。长诗《阿多尼斯》是他的成名作,取材于罗马神话,描述女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都尼斯的故事,情节曲折。他的诗词句雕饰、华丽,追求形式,内容不充实,思想也不深刻,但迎合贵族趣味。此后,体现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 17 世纪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