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时期)

俄罗斯文学依据历史发展,可分为 3 个阶段:基辅罗斯时期(11—

12 世纪);蒙古人入侵和东北罗斯统一时期(13—15 世纪);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建立时期(16—17 世纪)。

  1. 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罗斯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印刷术的采用,也大大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因为政治局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文学中的政治色彩强烈,在 16 世纪文学中,政论文占了主要地位。著名政论作家伊万·佩列斯韦托夫,写了《关于康士坦丁大帝的传说》与《关于苏丹默罕默德的传说》,极力宣扬君主的权利,塑造出理想君主的形象,希望伊凡四世以此为榜样,有一定文学价值。最重要的政论作品是伊凡四世与库尔布斯基的通信集。库尔布斯基原是伊凡四世的一名将领,曾立有战功,但后来由于主张限制沙皇权利而失宠。1564 年,他背叛沙皇,投奔立陶宛。他给伊凡四世写过 4 封信,劝他不要对贵族那么残酷,谴责沙皇的残暴。伊凡四世回过两封信,充满嘲讽、怒斥、质问,如:“你这条狗!你作了大逆不道的事,竟然还向我写信抱怨!”信中内容是坚决维护沙皇的权利和专制制度,指出沙皇权力神圣的原理,主张君权至高无上。所以两人的通信都代表着当时流行的政治思想,虽然是通信,本质上是争吵, 没有一方能说服另一方,但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而流传。

伊凡四世的政治专制还需要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才能稳定下来,所以出版了一批著作统一宗教思想,如大主教马卡里主编的《正教历》将古俄罗斯有史以来的宗教著作汇编成集。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学还极力把“虔诚”引入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希望人们在宗教思想引导下建立家长制,上教堂,天天祷告,斋戒,行善等,这一切集中表现在一本叫《家训》的著作里,作品的思想是想确定家庭生活的标准。《家训》的作者是西尔威斯特神父,是伊凡四世初期的顾问官。《家训》是一部道德、宗教、生活及处世总集,共 64 章。除了照神的意志虔诚生活的训诫外,还有家庭成员的义务以及管理规则等内容。《家训》主张家长制是整个家庭生活的基础,做丈夫的惩罚妻儿是权利也是义务。尽管作者在当时以优秀善良著称,有“凭着爱和诚心来生活吧”的主张,但不免受那个残酷时代的影响,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鞭子。对妻子要“抓住她的手臂。用鞭子轻轻打她,打多少则看过失大小而定”,而且这样打过之后,妻子还会觉得“又合理,又疼痛,又恐惧,又无损健康”。对儿子更要“从你的儿子少年时代就责罚他,他才会在你的晚年来关切你,让你的心感到快慰。在处罚小孩上你不用宽大⋯⋯因为你鞭打了他的躯体,却从毁灭中救出了他的灵魂⋯⋯不要让他在少年时代为所欲为,而要折磨他的肉体,直到他长大为止。”《家训》所确定的上述原则曾被长期奉为家庭礼教的典范,说明在政治上的专制时代,家庭不可避免也是专制的。正统文学也反映这种专制并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在 16 世纪,当然也有主张平等,主张爱,反对残暴的思想。但持这

种“异端邪说”的人不断遭到镇压,所以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使 16 世纪的文学总的来说相当贫乏。

  1. 世纪上半期,由于政治局势的混乱,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 17 世纪下半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出现对受过教育人才的需要,莫斯科开办了最初的学校。学校除文法、修辞、诗学研究占重要地位,学校里还经常上演戏剧,题材是《圣经》和《福音书》故事。剧作者通常是诗学教员,演员是学生。这一切都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西麦昂·波洛茨基是当时宫廷诗人、教育家,首先用俄语写剧本的剧作家,在许多方面为俄罗斯文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写了许多音节体诗来描述宫廷生活及国家生活的各种事件,也有写社会阴暗面的,如写商人的欺诈和僧侣酗酒等,语言平淡,风格刻板。

他的戏剧代表作是《关于一个浪子的寓言剧》。戏剧创作的原因, 是因为 17 世纪下半期,俄国出现了第一座宫廷剧院。此剧的题材取自圣经浪子的故事,反映了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接近当时生活,取得很大成功。而作者在创作时,就是想用戏剧的形式,通过演员对观众的影响, 来宣传道德,正如他在关于浪子的这出戏序幕中所说的那样:

一切用语言说出的,在记忆之中, 不能象事实表现的那样长久保留。我们打算藉动作表现基督的寓言, 把它表演出来,按次序的先后。 我们要讲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 诸位看到这好象是活生生的东西。

说明当时对戏剧的认识,是希望戏剧有一种道德教诲的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体裁的扩大,向着更高水平前进了。

17 世纪下半期,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1681 年)的《行传》(1672

—1674 年),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学的新特色。《行传》讲述阿瓦库姆同推行教会改革的尼康之间的冲突和受迫害、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历尽艰辛,受尽折磨,但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书中充满不幸和机智,含有作者极深的信念和热情,而且还刻画了他的妻子的形象。她勇敢地陪丈夫走在冰天雪地之中,而且鼓励他,支持他的信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中一个动人的妇女形象。这部作品也是当时俄罗斯文学中最突出的作品。

17 世纪,由于商业发展和“全俄市场”的形成,文学作品从描写贵族圣徒生活转而描写商人的日常生活,出现了大量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著名的有《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戈列一兹洛恰斯基的故事》、《谢米亚卡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等。

在《戈列一兹洛恰斯基的故事》中,主人公没有名字,被称为年轻人,因不喜欢传统生活方式及父母束缚,离家出走,但结局悲惨,于是魔鬼教训他说:

为什么当时你不听父母之言, 不服从他们,

把向他们低头看作耻辱? 你想随心所欲地生活, 但是谁不听父母的忠告,

我戈列一兹洛恰斯基就要教训他。

最后,年轻人投奔寺院,才摆脱魔鬼。《萨瓦·格鲁德芩的故事》也讲的是一商人之子追求自由,但被魔鬼利用,也不得不进寺院为僧的故事。

从这两篇故事可以看出,宗教已不是人们的追求,为僧是出于无奈。尽管作家的倾向是传统的道德训诫,但故事情节还是表现了生活在改变,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重要。

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完全否定了传统道德:主人公狡诈机智,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他认为一门好亲事是发财良机,于是男扮女装,接近富家女儿安努希,骗取她的感情,与之暗中成婚,又巧妙得到了岳父母的宽恕及大笔财产和领地。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对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现了在文学上现实主义的倾向。

讽刺故事在 17 世纪下半期也开始大量出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嘲讽,也是文学现实主义的一面。

《棘鲈的故事》是讽刺莫斯科诉讼制度的,是关于土地纠纷案件的精确描述。它讽刺了首席法官——大贵族鲟鱼,因为轻信笨拙,经常陷入可笑境地,而且指出法律不是凭正义来审判,而是凭贿赂来审判的, 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司法制度的黑暗。

总之,俄罗斯文学的莫斯科时期的成就,与后来相比显得平常。文学在当时还没有摆脱实用性和宗教意识,在专制制度下,思想也得不到发展,无法产生伟大作品。在 17 世纪的世俗文学中,看到的只是对宗教、政治、旧传统的一种反抗,而无创造性的发展。在文学形式上,也只有戏剧、诗、故事、书信等。所以就文学来说,这是个贫乏的时代,但为后来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