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派文学
虔诚文学是印度 15—17 世纪的文学倾向。这种文学现象的起源是宗教思想。在印度,宗教大师认为个体灵魂若与宇宙最高灵魂合一,达到最后的解脱,虔诚是重要的途径。印度教大师罗摩奴阇继承并发展了虔诚思想,提倡宗教改革,他认为每一个个体灵魂在神的面前都是平等的, 通过虔诚都能达到与神的灵魂结合的目的。婆罗门和非婆罗门不必用不同的虔诚方法,否认婆罗门的“神圣”和“高尚”。这种理论和思想在罗摩难陀和瓦勒帕等人倡导下,成为一种要求宗教平等的虔诚运动,这样的愿望带有一定民主性质。虔诚思潮反映在文学上使印度各地方语言中都先后出现了虔诚文学。比较起来印地语文学的成就更为显著。
15 至 17 世纪中叶,被称为印地语文学的虔诚时期。这一时期产生许多重要诗人,格比尔达斯是早期著名诗人。格比尔达斯被认为是虔诚派的诗人,但他的虔诚却表现为:认为神明存在于万物之中,如香味存在于花中,油存在油菜籽中一样,是无形的,所以不承认偶像,讽刺宗教狂热的种种表现。他又用通俗的比喻说明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反对种姓制度。他主张通过理智或理性求得与神明的结合和统一。另外, 他还觉得浮生短暂,人世无常,终有一死,劝人修身养性。因此文学史上称他为修士诗人,并把他列入虔诚文学时期中“无形派”中的“明理支”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朴素优美,流传很广。
和他倾向比较接近的诗人,还有勒维达斯、特尔姆达斯和达杜德雅尔等。
虔诚文学“无形派”“泛爱支”的代表诗人是加耶西。加耶西是印地语民间诗人,出生于印度北部普通农民家庭。他其实不是严格的虔诚诗人,他的思想属于印度的伊斯兰教派“苏菲派”。苏菲派主张泛爱、平等,与虔诚思想有某种相通之处。他的著名作品是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写儿女情长和英雄气慨,同时说明女主角是神明,男主角是灵魂,灵魂和神明的结合要历尽艰辛并克服世俗的羁绊,表现了作者的宗教倾向。但也有人怀疑这段宗教性内容是后人加上的。
虔诚派歌颂黑天的诗人中苏尔达斯最为突出。
苏尔达斯出生在民间艺人家庭,本人也是说唱者。一般认为他天生就是盲人,但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他的名字现已成为盲人的别名。他对宗教和神,特别是对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十分虔诚。他的作品被当成宗教赞美诗。但他歌颂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表现的是人的感情。《苏尔诗海》是他的诗歌总集,收录诗约 5000 首。《苏尔诗海》颂扬了大神的威力,叙述黑天的身世,描写少年时代的黑天是一个调皮的儿童,这样人格化的神一直为印度人们所喜爱。另外,在黑天派诗人中,认为人间最强烈的感情是爱情,对神的虔诚思想就表现为爱情。苏尔达斯描绘牧女对黑天的神爱形式就是情爱性爱,这很难为非教徒理解。
另一个歌颂黑天的重要女诗人是米拉巴伊(1503—1573 年)。她出生于封建家庭,年轻守寡,受欺,内心凄苦。她的诗有两百多首,歌颂黑天和罗摩的神圣,歌颂他们拯救妇女的仁慈,表达了她渴望摆脱痛苦的心情。她的大部份诗都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并把黑天写成理想情人,感情真挚深沉。
虔诚派文学中,崇拜歌颂毗湿奴另一化身罗摩的一派诗人中,代表
人物是杜勒西达斯,因为他刻画的罗摩形象十分高大完美,在印度有极大影响,他也因而成为最有名的诗人。
杜勒西达斯(1532—1623 年)的身世有很多传说,带有宗教色彩。他成年后抛妻出家修行,他曾周游过许多地方,从事过许多宗教活动。他是虔诚的教徒,认为个人的解脱在于虔诚地崇拜罗摩。他的作品《罗摩功行录》是以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为基础,用印地语加工改写的, 书中对罗摩表现了最大的虔诚。这本书被当成宗教经典、文学经典和道德经典流传于世。作者也因此享有极高声誉,被列入“有形派”的“罗摩支”的代表人物。是虔诚派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
印度虔诚派文学反映了印度文学中浓重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