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千古名画
曹植在《洛神赋》一文中,曾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他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则充分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洛神赋图》则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界中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后来,清高宗乾隆帝在这幅画的引首用行书题写了4个大字:“妙入毫巔”,形容绘画非常高妙,下至极微细的毫端,上到巅峰之极,都无人可及。此题词是赞美顾恺之画作的功夫精深,笔下功力的神妙。
在“妙如毫颠”的左边,也就是引首二的那个位置,乾隆皇帝又题了一首序诗,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画感受:
赋本无何有,图应色即空。
传神惟梦雨,拟状若惊鸿。
予建文中俊,长康画里雄。
二难今并美,把卷拂灵风。
乾隆皇帝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曹植《洛神赋》中所写神、人邂逅之事,本来就是乌有虚空;顾恺之《洛神赋图》画卷里的娇艳美人,更应是身、影皆无,缥缈朦胧。描绘的物像生动逼真而又传神,但是却若有若无如迷蒙细雨一般;摹写的佳丽是那样地轻盈婉转而又飘忽,恍若是天上的惊鸿。
曹子建堪称是文坛上的俊杰,顾长康则当为画苑中的英雄。文中的美文,画中的佳作,实在如同鱼与熊掌,难以同时相拥;可如今它们一起摆在我案前,让我那样地赏心悦目;我情不自禁地手把画卷,深深地含咏着回荡其中的脉脉灵气,静静地感受着飘拂其中的缕缕清风。
《洛神赋图》后隔水上的第二段后跋,是乾隆皇帝御书的“子敬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时期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
王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董迨在他的《广川书跋》中曾经说过:
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
与王羲之的《黄庭经》和《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洛神赋》作为三国时期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乾隆皇帝写在“子敬十三行”后面有一段话说道:
此与三希堂王氏真迹,皆足为石渠宝笈中书画压卷,后幅纸极佳,因背临子敬十三行以志欣赏。乾隆乙巳小除夕御识。(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洛神赋图》上面的大小印钤有76枚之多,而这些印钤,特别是在显著位置上的印钤,基本上都是历代皇家印钤:金代完颜璟即章宗在画上钤有“明昌七玺”中的四玺,“明昌”钤在后隔水绫右上角与画心左上角的骑缝处;“御府宝绘”钤在画心左下角与后隔水绫右下角的骑缝处;“群玉中秘”钤在后隔水绫与拖尾骑缝正中;“明昌御览”钤在空白拖尾的正中。
清代皇帝乾隆加盖的皇家印钤最多,大约有36方之多,按照从右至左的次序是:“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宸翰”、“垂阁”、“大块假我以文章”、“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妙意写清快”、“万有同春”、“几暇临池”、“稽古右文之玺”、“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斋物”、“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古稀天子之宝”、“乾隆鉴赏”、“石渠继鉴”、“古稀天子”、“乾”、“隆”、“落花满地皆文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妙意写清快”、“静中观造化”、“丛云”、“研露”、“烟云舒卷”等。
除了乾隆之外,嘉庆皇帝在画上钤了“嘉庆御览之宝”,宣统皇帝钤了“宣统御览之宝”。另外还有两方骑缝“合同”印。
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摹本《洛神赋图》上的跋文有很多。如《洛神赋图》后隔水后面的第四段跋文,相传为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写的。在《洛神赋图》隔水后面的第六段的跋文是署名“虞集”,其文是这样写的:
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
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惟数锡山人。
后来,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共有6件,除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册页外,其余5件构图、内容与造型基本一致,都是宋代人的摹本,只有在技法方面工拙不一。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后存宋代摹本中最为完整、最为古朴的一件,具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风格,与唐代人所记的魏晋画风极相吻合。后来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出自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一派的画家之手。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所钤历代鉴藏印记80方,最早者为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印和南宋高宗赵构“绍兴”朱文连珠印。明代的印钤最多,以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最多,一人30多方。
其次尚有清代初期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的“苍严子”等印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引首还有乾隆行书诗题,前隔水有清代董浩的题记。《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后由清代的王铎、曹文址、刘墉、彭元瑞等著名人士的题跋。
由此可知,《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流传有序。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他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此画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吉林省长春的伪皇宫。
之后不久,溥仪就将《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携至吉林省通化大栗子沟,经东北银行转交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其后《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入藏东北博物馆,就是后来的辽宁博物馆,使得后人才能得以一览其画的千古风采。
[旁注]
浪漫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我国文学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书画 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也称“字画”。书,即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一般写字,只求正确无讹,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即可。
乾隆(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当了3年太上皇,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发展清代“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小楷 楷书的小字,由三国时期的锺繇所创。锺繇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也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为生动之致,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至东晋时期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也奠立了我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广川书跋》共10卷。前4卷记述周、秦钟鼎器、权量铭文及《诅楚文》、《峄山铭》等石刻文字,第五卷记汉代金石铭文及石刻,第六卷记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代碑帖38种,其中多数为锺繇、皇象、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等名家作品,后几卷为唐代书法家的碑帖,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诸名家书法,多和五代至北宋时期书法家的作品。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册页 书画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传统形制中的一种。书画册页是受书籍册页装出现的影响而形成的。册页装由最早的卷轴装经经折装的过渡后发展而来,而书画册页则由宋代时受书籍册页装的影响出现的。作为一种书画小品,其尺幅不大,易于创作,易于保存。
[阅读链接]
传说南京瓦棺寺刚建成时,僧人设置法会,请朝中贤士和世间名人捐款赞助。当时官员文士捐款没有超过10万钱的,唯有顾恺之宣称捐资百万钱。当时他家清贫,人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僧人请顾恺之按照说的数额付款时,顾恺之对僧人说:“请贵寺选一面空白墙壁,我去到那里后,关好门户,不许他人进入。”
顾恺之在寺里整整待了一月有余,在这面墙壁上绘了一幅巨大的维摩画像,他将要画眼睛时,便对僧人说:“这幅画作好后,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请他们向寺里施钱10万,第二天来观看的施钱50000,第三天来看的随便施多少都可以了。”
据说开门那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令施者张目结舌,不久便施得百万钱。